混合痔是直肠上下静脉丛共同曲张形成的静脉团块痔内、外静脉丛均扩大曲张等,病因有解剖、遗传、职业、局部刺激和饮食不节等,临床表现有便血、痔核脱出、疼痛、瘙痒等,诊断靠肛门视诊、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治疗有一般、药物、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孕妇以保守治疗为主、儿童少发多需保守治疗、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病首选保守治疗且手术需评估风险。
混合痔是直肠上下静脉丛共同曲张形成的静脉团块,其痔内、外静脉丛均扩大、曲张,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
病因
1.解剖因素:人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静脉向上回流受阻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枝缺乏静脉瓣,血液易瘀积,且血管排列特殊,易受粪块压迫,周围缺乏支架固定,易扩张屈曲。
2.遗传因素:静脉壁先天性薄弱,抗力减低,不能耐受血管内压力,逐渐扩张。
3.职业因素:久站、久坐、长期负重远行等,影响静脉回流,致盆腔内血流缓慢、腹内脏器充血,使痔静脉过度充盈、张力下降、瘀血扩张,且运动不足、肠蠕动减少、便秘等可压迫刺激静脉,升高痔静脉内压力,降低静脉壁抵抗力。
4.局部刺激和饮食不节:肛门部受冷、受热、便秘、腹泻、过量饮酒及多吃辛辣食物等,可刺激肛门和直肠,使痔静脉丛充血,影响血液回流,降低静脉壁抵抗力。
临床表现
1.便血:无痛性、间歇性、便后鲜红色血为常见早期症状,多因粪便擦破黏膜或排粪用力致扩张血管破裂出血,轻者大便或便纸上带血、继而滴血,重者喷射状出血,便血数日后常可自行停止,长期反复出血可致贫血,需与出血性疾病鉴别。
2.痔核脱出:晚期症状,多先便血后脱垂,晚期痔体增大与肌层分离,排粪时被推出肛门外,轻者大便时脱垂、便后可自行回复,重者需用手推回,更严重者稍腹压即脱出肛外,无法参加劳动,少数病人以脱垂为首发症状。
3.疼痛:单纯性内痔无疼痛,少数有坠胀感,内痔或混合痔脱出嵌顿、水肿、感染、坏死时,有不同程度疼痛。
4.瘙痒:晚期内痔、痔块脱垂及肛管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流出,刺激肛门周围致瘙痒不适,甚至出现皮肤湿疹。
诊断
1.肛门视诊:双手牵开肛门,除一期内痔外,其他期内痔多可观察到,对脱垂者蹲位排便后立即观察,可清楚看到痔块大小、数目及部位,尤对环状痔诊断有意义。
2.直肠指诊:内痔无血栓形成或纤维化时不易扪出,主要目的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除外直肠癌及息肉。
3.肛门镜检查:先观察直肠黏膜情况,排除其他直肠疾患后,观察齿线上部有无痔,内痔呈暗红色结节,注意其数目、大小和部位。
治疗
1.一般治疗:适用于绝大部分痔,包括血栓性和嵌顿性痔初期。注意饮食,忌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增加纤维性食物、果蔬摄入,多饮水,改变不良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缓泻剂,便后清洗肛门,脱垂型痔注意用手轻轻托回痔块。
2.药物治疗:局部用药广泛采用,包括栓剂、膏剂和洗剂(多含中药成分),口服药物多为改善局部静脉丛循环的药物。
3.手术治疗:包括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橡皮圈套扎术、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的痔动脉结扎术等,手术指征为:①保守治疗无效的Ⅲ、Ⅳ度内痔、混合痔;②急性嵌顿痔经保守治疗无效者;③伴有出血的内痔;④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内痔(如血栓形成、坏死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盆腔静脉受压致痔静脉回流受阻,易诱发或加重痔,孕期混合痔以保守治疗为主,如调整饮食、温水坐浴等,孕早期避免随意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处理,因部分药物可能影响胎儿。
2.儿童:儿童混合痔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肛管局部血管发育异常或长期便秘等有关,出现症状时首先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养成良好排便习惯,一般不轻易手术,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时,需儿科医生和肛肠外科医生共同评估后考虑是否手术。
3.老年人:老年人混合痔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首选保守治疗,症状严重需手术时,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术后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