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指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按来源可分为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性,显微镜下又分均一型和变形型。其常见病因包括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肾小球疾病、肿瘤及其他如外伤、药物、全身性疾病等。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尿液检查(尿常规、尿红细胞形态、尿相位差显微镜)、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静脉肾盂造影)及膀胱镜与肾活检等流程。治疗上针对病因进行,如感染用抗生素、结石碎石或取石、肿瘤手术或放化疗、肾小球疾病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同时可对症治疗,如用止血药、碱化尿液。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免疫抑制患者需注意不同事项。预防与日常管理方面,要调整生活方式,多饮水、不憋尿、减少高草酸高嘌呤食物摄入;定期随访,肾小球疾病患者监测尿蛋白和肾功能,结石患者复查超声;高危人群如有泌尿系肿瘤家族史者,每年行泌尿系超声及尿常规检查。血尿病因复杂,需综合判断,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是关键,特殊人群要加强监护。
一、血尿的定义与分类
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根据红细胞来源可分为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源于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非肾小球性血尿则与泌尿系统其他部位(如输尿管、膀胱、尿道)病变相关。根据显微镜下红细胞形态,可进一步分为均一型(非肾小球性)和变形型(肾小球性)。
二、常见病因及机制
1.泌尿系统感染
细菌上行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可致黏膜充血、出血。典型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老年女性或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发生。
2.泌尿系统结石
结石移动划伤黏膜(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是常见原因,可伴剧烈腰痛或腹痛,血尿程度与结石大小、活动度相关。
3.肾小球疾病
如IgA肾病、膜性肾病等,因免疫复合物沉积或炎症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破坏,红细胞漏出。常伴蛋白尿、水肿,需通过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鉴别。
4.泌尿系统肿瘤
膀胱癌、肾癌等恶性肿瘤可致无痛性血尿,中老年男性风险较高,需警惕间歇性、全程性血尿。
5.其他病因
外伤:肾挫伤、膀胱破裂等。
药物:环磷酰胺、抗凝剂等可能诱发血尿。
全身性疾病:如紫癜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三、诊断流程与检查
1.病史采集
重点询问血尿颜色(鲜红、暗红、洗肉水样)、伴随症状(疼痛、发热、水肿)、用药史及家族史。
2.尿液检查
尿常规:红细胞计数>3个/HPF提示血尿。
尿红细胞形态:变形红细胞>70%提示肾小球性血尿。
尿相位差显微镜:辅助鉴别来源。
3.影像学检查
超声:初步筛查结石、肿瘤、囊肿。
CT/MRI: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
静脉肾盂造影(IVP):评估尿路解剖结构(现多被CTU替代)。
4.膀胱镜与肾活检
膀胱镜:直接观察膀胱、尿道病变,适用于反复血尿或怀疑肿瘤者。
肾活检:确诊肾小球疾病类型,指导治疗。
四、治疗原则与注意事项
1.病因治疗
感染:抗生素(如头孢类、喹诺酮类)。
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
肿瘤:手术切除或放化疗。
肾小球疾病: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
2.对症治疗
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碱化尿液:碳酸氢钠可减少血红蛋白结晶对肾小管损伤。
3.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警惕胡桃夹综合征(左肾静脉受压),避免剧烈运动。
孕妇:血尿需排查妊娠期高血压、泌尿系感染,慎用影像学检查。
老年人:排除肿瘤可能,定期监测肾功能。
免疫抑制患者:如器官移植后,需警惕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机会性感染。
五、预防与日常管理
1.生活方式调整
多饮水(每日2000~3000ml),稀释尿液减少结晶沉积。
避免憋尿,预防感染。
减少高草酸(菠菜、巧克力)、高嘌呤(动物内脏)食物摄入。
2.定期随访
肾小球疾病患者需监测尿蛋白、肾功能。
结石患者每3~6个月复查超声。
3.高危人群筛查
有泌尿系肿瘤家族史者,建议每年行泌尿系超声及尿常规检查。
血尿的病因复杂,需结合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是关键,特殊人群需加强监护,避免延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