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进行评估,症状评估方面,咳嗽咳痰超2周、咯血、长期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是常见可疑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影像学检查中,胸部X线常用作筛查,胸部CT对诊断困难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有重要价值;病原学检查包括痰涂片、痰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分别有不同特点和适用情况;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阳性不一定患病,阴性也不能排除,儿童判断需考虑年龄;γ干扰素释放试验特异性高,不受卡介苗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影响,对PPD结果不可靠人群有优势;特殊人群如儿童确诊困难,检查要考虑耐受性和PPD结果解读;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要全面评估;孕妇应避免有辐射检查,治疗选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免疫低下人群表现不典型、病原学阳性率低,需综合诊断。
一、症状评估
1.咳嗽咳痰:咳嗽、咳痰持续2周以上是肺结核的常见可疑症状。对于长期吸烟的人群,本身可能就有咳嗽咳痰表现,若咳嗽咳痰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更需警惕肺结核。儿童若出现咳嗽咳痰,可能表述不清,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情况。
2.咯血:部分患者会出现咯血症状,咯血量可多可少。有肺部基础疾病如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出现咯血时要与肺结核相鉴别。
3.发热:多为长期低热,一般午后或傍晚开始升高,次日清晨降至正常。老年人基础体温较低,发热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4.盗汗:入睡后出汗,醒来后汗止。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的人群,可能因身体虚弱出现类似盗汗症状,需进一步排查。
5.乏力、消瘦: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体重逐渐下降。本身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出现乏力消瘦时,也应考虑肺结核的可能。
二、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病变,如渗出、增殖、纤维化、空洞等。对于初次就诊怀疑肺结核的患者,胸部X线是常用的筛查方法。但胸部X线对早期病变和隐蔽部位的病变诊断价值有限。
2.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诊断困难的病例有重要价值。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肺部病变可能不典型,胸部CT有助于发现微小病变。
三、病原学检查
1.痰涂片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痰液中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一般需留取清晨第一口痰、夜间痰和即时痰进行检查。对于儿童患者,留取痰液较困难,可采用诱导痰的方法。
2.痰培养: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能确定结核分枝杆菌的存在,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指导治疗。但痰培养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28周。
3.分子生物学检查:如核酸扩增技术,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可快速诊断肺结核。对于菌阴肺结核患者,分子生物学检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四、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
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注射部位皮肤的反应。一般在注射后4872小时观察结果。PPD试验阳性提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但不一定患有肺结核;阴性结果也不能完全排除肺结核,如在感染早期、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下可出现假阴性。儿童PPD试验结果判断需考虑年龄因素,年龄越小,阳性结果的意义相对越大。
五、γ干扰素释放试验
检测人体免疫系统对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的反应。该试验不受卡介苗接种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影响,特异性较高。但费用相对较高,对技术要求也较高。对于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PPD试验结果不可靠的人群,γ干扰素释放试验有一定优势。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肺结核症状不典型,确诊相对困难。进行检查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尽量选择无创或微创的检查方法。儿童接种卡介苗后PPD试验可呈阳性,解读结果时需谨慎。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肺结核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在诊断过程中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避免漏诊和误诊。
3.孕妇:孕妇怀疑肺结核时,应尽量避免进行对胎儿有辐射的检查,如胸部X线和CT,必要时需做好防护措施。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4.免疫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肺结核表现可能不典型,病原学检查阳性率较低,需综合多种检查方法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