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有多种早期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或减少)、粪便性状改变(便血、变细)、腹痛(隐痛、胀痛)、腹部可触及肿块等,老年人、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及肠癌家族史人群需特别注意相关症状,及时排查。
一、排便习惯改变
1.排便次数增多:肠癌患者可能出现排便次数较以往增加的情况,这是因为肿瘤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例如,部分患者原本每天排便1次,逐渐变为每天排便2-3次,甚至更多。这种变化可能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发生,与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引起的排便次数增多不同,肠癌导致的排便次数增多往往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
2.排便次数减少:也有部分肠癌患者会出现排便次数减少的情况,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肿瘤可能会造成肠道狭窄,使粪便通过受阻,从而引起排便次数减少。这种情况可能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当患者同时存在其他症状不明显时,更需要引起警惕。
二、粪便性状改变
1.便血:粪便中带血是肠癌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便血的颜色可为鲜红色、暗红色或果酱色等。这是由于肿瘤组织表面糜烂、破溃,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例如,直肠癌患者的便血多为鲜红色,血液附着在粪便表面;而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便血颜色可能相对较暗,与粪便混合。需要注意的是,便血也可能由痔疮等其他肛肠疾病引起,但肠癌导致的便血往往还会伴有其他症状,如排便习惯改变等,可通过进一步检查进行鉴别。
2.粪便变细:当肠道内有肿瘤生长时,肿瘤会占据肠道空间,使肠腔狭窄,从而导致粪便通过时变细。患者的粪便可能不再是正常的圆柱形,而是变扁、变细,形似铅笔状等。这种粪便性状的改变通常是逐渐发生的,随着肿瘤的增大,粪便变细的情况会逐渐加重。
三、腹痛
1.隐痛:肠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隐痛的症状,疼痛部位多不固定,可为下腹部、脐周等部位。这种隐痛可能是由于肿瘤生长刺激肠道黏膜或周围组织引起的。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容易被患者忽视,尤其是在疾病早期,患者可能只是感觉腹部有轻微的不适,不像剧烈疼痛那样引起明显重视。
2.胀痛: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部胀痛的情况,胀痛感可能与肠道蠕动功能紊乱以及肿瘤导致的肠道梗阻前期表现有关。当肿瘤导致肠道部分梗阻时,肠道内气体和粪便积聚,会引起腹部胀痛,且可能伴有腹胀的表现。
四、腹部肿块
1.可触及肿块:在肠癌的早期,部分患者可能在腹部触及到肿块。肿块的质地一般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可能较差。例如,右半结肠癌患者的肿块多位于右侧腹部,左半结肠癌患者的肿块多位于左侧腹部。但需要注意的是,腹部肿块的触及并不是所有肠癌患者都会出现的症状,而且在触及肿块时需要与其他腹部疾病引起的肿块进行鉴别诊断,如肠结核、克罗恩病等疾病也可能导致腹部肿块的形成。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肠癌早期症状的感知可能不敏感。例如,老年人可能对排便习惯改变的察觉不如年轻人敏锐,往往等到症状较为明显时才就医。所以,对于老年人,家属应多关注其排便情况、腹部不适等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带老年人进行相关检查。同时,老年人本身可能还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在进行肠癌相关检查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2.女性:女性在生理周期等因素影响下,可能会有一些肠道功能的波动,但肠癌引起的症状不会因为性别而有本质区别。不过,女性在进行妇科检查等过程中,如果发现肠道相关异常表现,应及时进行肠道方面的排查,避免因妇科疾病的关注而忽略了肠癌的可能。
3.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肠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其早期症状可能更需要引起重视。这类人群应更加留意自身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此外,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肠道受到的不良刺激较多,更应警惕肠癌的早期症状,定期进行相关筛查。
4.有肠癌家族史人群:这类人群属于肠癌的高危人群,其早期症状的出现可能需要更加警惕。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肠癌的筛查,如结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进行干预。因为家族遗传因素增加了患肠癌的可能性,所以相比普通人群,这类人群更需要密切关注自身肠道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