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疝气是腹腔内组织或器官通过腹壁薄弱点等突出形成肿物,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临床表现为可复性肿物,嵌顿时有疼痛等肠梗阻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婴幼儿、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肠疝气是指肠道等腹腔内组织或器官通过腹壁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向外突出到皮下或其他部位形成的肿物。
二、常见类型及成因
(一)腹股沟疝
1.男性多见:多因腹股沟区的肌肉和筋膜发育不完善或薄弱,在腹内压增高(如长期咳嗽、便秘、从事重体力劳动等)时,肠管等组织从腹股沟管突出。男性的腹股沟管相对较长且处于腹内压作用下更易出现疝。
2.女性也可发生:女性的腹股沟管较短,但同样可能因先天因素或后天腹内压增高导致疝的发生,比如女性怀孕时腹内压升高也可能引发腹股沟疝。
(二)脐疝
1.婴幼儿:常见于新生儿和婴儿,多因脐部的腹壁组织发育不全,在婴儿啼哭、咳嗽等使腹内压升高时,肠管等从脐环突出。这与婴幼儿脐部的解剖特点有关,其脐环在出生后尚未完全闭合,腹壁肌肉力量相对较弱。
2.成人:成人脐疝相对少见,多与腹部手术瘢痕、肥胖、多次妊娠导致腹内压增高以及脐部组织薄弱等因素有关。
(三)切口疝
多发生于腹部手术之后,由于手术切口处的腹壁组织受到破坏,在腹内压增高时,肠管等从切口部位突出。比如曾进行过腹部大手术的患者,术后若出现腹内压异常升高(如剧烈咳嗽、严重腹胀等),就容易引发切口疝。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表现
通常表现为身体某一部位出现可复性的肿物,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肿物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物可回纳腹腔。例如腹股沟疝患者可在腹股沟区看到或摸到突出的肿块,平卧后肿块可消失;脐疝患者脐部可出现可复性的包块。
(二)特殊情况
如果疝内容物发生嵌顿,即突出的肠管等组织被卡住,不能回纳腹腔,就会出现明显的疼痛,肿物变硬,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的表现。嵌顿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可发现体表的异常肿物,初步判断疝的部位、大小等情况,并通过手法尝试回纳肿物,观察是否能回纳以及回纳过程中的表现等。
(二)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检查,可清晰地显示疝内容物的情况,有助于明确疝的类型、判断有无嵌顿等。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可能还会借助CT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评估腹腔内的结构和疝的具体状况。
五、治疗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婴幼儿的脐疝,部分可随着生长发育自行愈合,可采取保守观察的方法,尽量减少婴儿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因素。成人的较小且无明显症状的疝,也可考虑保守观察,但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一旦出现不适或疝内容物嵌顿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二)手术治疗
当疝出现嵌顿、绞窄倾向或影响正常生活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修复腹壁的缺损,将突出的疝内容物回纳腹腔,并加强腹壁的薄弱部位。不同类型的疝手术方式有所不同,如腹股沟疝可采用疝修补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婴幼儿肠疝气需特别关注,由于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家长要避免婴儿长时间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疝的情况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如部分可先观察,部分可能需要尽早手术,以防止疝内容物嵌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导致长期咳嗽,增加腹内压)、前列腺增生(可引起排尿困难,增加腹内压)等。老年人发生肠疝气后,更要积极处理,因为老年人身体恢复相对较慢,且疝内容物嵌顿等风险较高,应及时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同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腹内压,减少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由于子宫增大,腹内压升高,容易发生肠疝气。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减少增加腹内压的活动,如长时间站立、提重物等。若发生肠疝气,需在妇产科和外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下进行处理,既要考虑胎儿的情况,又要保障母亲的健康,选择对妊娠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