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肿瘤介入治疗存在多种副作用,局部副作用包括穿刺部位损伤(出血、血肿、损伤周围神经血管)和局部感染;胃肠道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脏副作用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和肝脓肿;其他副作用包含骨髓抑制和肾功能损害。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耐受性差需全面评估和密切观察,儿童介入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谨慎评估,孕妇治疗要权衡利弊并在多学科指导下决策,有基础疾病患者治疗前应告知病情,同时患者治疗期间需保持良好生活方式以减轻副作用影响。
一、局部副作用
1.穿刺部位损伤:介入治疗通常需要通过穿刺血管进入体内,穿刺部位可能出现出血、血肿。一般来说,年龄较大、凝血功能较差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在穿刺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还可能损伤周围的神经、血管,导致局部麻木、疼痛或肢体血运障碍。例如,穿刺股动脉时若损伤周围神经,患者可能感到下肢麻木、刺痛。生活方式上,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可能会增加出血和血肿的发生几率,患者术后应遵医嘱保持穿刺侧肢体制动。
2.局部感染:穿刺点是细菌进入体内的门户,如果术后护理不当,容易引发局部感染。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疼痛、发热,严重时可有脓性分泌物。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身体抵抗力下降,发生局部感染的风险会更高。因此,这类患者在术后更要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护理。
二、胃肠道副作用
1.恶心呕吐:介入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化疗药物或栓塞剂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老年人的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对刺激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出现这些症状。此外,心理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可能增加。频繁的呕吐会导致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影响营养摄入,不利于身体恢复。
2.腹痛腹泻:治疗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引起腹痛、腹泻。患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胃溃疡、肠炎等,症状可能更为明显。腹泻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和营养不良,患者需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三、肝脏副作用
1.肝功能损害:化疗药物和栓塞剂需要通过肝脏代谢,这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本身有肝脏疾病史,如肝炎、肝硬化的患者,肝脏储备功能较差,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可能性更大。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必要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
2.肝脓肿:介入治疗后,肝脏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容易并发感染形成肝脓肿。患者会出现高热、寒战、肝区疼痛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发生肝脓肿的风险相对较高。一旦发现肝脓肿,需要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穿刺引流。
四、其他副作用
1.骨髓抑制:化疗药物可能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减少。白细胞减少会使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血小板减少可能引起出血倾向;红细胞减少则会导致贫血,患者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老年人的骨髓造血功能本身就有所减退,骨髓抑制的程度可能会更严重。在治疗期间,医生会定期检查血常规,根据血细胞减少的程度给予相应的治疗,如使用升白细胞、升血小板的药物。
2.肾功能损害:部分化疗药物和造影剂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尤其是本身有肾脏疾病史的患者。肾功能损害可能表现为血肌酐、尿素氮升高,严重时会出现少尿、无尿等症状。患者在治疗前后需要注意多喝水,促进药物和造影剂的排泄,以减轻肾脏负担。
特殊人群提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副作用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儿童胃肿瘤相对少见,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谨慎评估,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孕妇进行胃肿瘤介入治疗需要充分权衡利弊,因为治疗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必须在多学科团队的指导下进行决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前要将病情告知医生,以便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治疗风险。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轻副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