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出血是内痔常见症状,由排便、不良生活方式、妊娠、年龄等因素致内痔表面黏膜糜烂破损血管破裂引起,表现为便血鲜红、有滴血等及脱出、瘙痒等伴随症状,可通过肛门视诊等检查诊断,治疗有一般、药物、手术等原则,预防需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积极治基础病,以助及时发现处理及降低发生概率维护肛门直肠健康。
一、内痔出血的定义
内痔是位于齿状线以上的痔疮,内痔出血是内痔的常见症状之一,通常是由于内痔表面的黏膜糜烂、破损,导致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
二、内痔出血的原因
1.排便因素
便秘:长期便秘时,粪便干结,排便时需要用力努挣,这会增加腹压,进而压迫内痔的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例如,有研究表明,便秘患者发生内痔出血的概率明显高于排便正常的人群。
腹泻:频繁腹泻会使肛门局部受到较多的刺激,也可能影响内痔区域的血液循环,增加内痔出血的风险。
2.不良生活方式
久坐久站:长时间保持久坐或久站的姿势,会影响盆腔的血液循环,导致内痔静脉丛淤血、扩张,容易引起出血。比如,一些职业如司机、教师等,由于长时间久坐,内痔出血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及过度饮酒,会刺激肛门直肠部位,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增加内痔出血的可能性。研究发现,经常摄入辛辣食物的人群内痔出血的发作频率比饮食清淡者更高。
3.其他因素
妊娠:女性在妊娠期间,子宫逐渐增大,会压迫盆腔的血管,影响直肠静脉回流,从而诱发或加重内痔出血。这是因为妊娠时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子宫的机械性压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肛门直肠部位的组织会逐渐发生退变,内痔的发生率也会增加,且年龄较大者内痔出血的情况可能相对更严重。一般来说,中老年人患内痔出血的比例高于年轻人。
三、内痔出血的表现
1.出血特点
便血颜色:通常为鲜红色,这是因为出血来自肠道下段,血液尚未与肠道内的其他物质充分混合。
出血方式:有的表现为排便时滴血,即在排便结束后,血液呈点滴状滴落;有的则是粪便表面带血,或者在排便后手纸上有鲜血。
2.伴随症状
脱出: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排便时可能会脱出肛门外,有时可自行回纳,严重时需用手推回。脱出的内痔如果发生嵌顿,可能会伴有疼痛等症状,而内痔出血往往在脱出前后都可能发生。
瘙痒:由于内痔出血后,分泌物可能会刺激肛门周围的皮肤,导致肛门周围瘙痒不适。
四、内痔出血的诊断
1.肛门直肠检查
肛门视诊:医生通过肉眼观察肛门周围,查看是否有内痔脱出、有无血迹等情况。
直肠指诊:医生将手指伸入直肠进行触摸,了解直肠内是否有肿块、狭窄等情况,同时也可以初步判断内痔的位置、大小等。
肛门镜检查:通过肛门镜直接观察内痔的部位、大小、数量以及有无出血点等,这是诊断内痔出血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看到内痔表面的黏膜状况。
五、内痔出血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对于轻度的内痔出血,首先可采取一般治疗措施,如调整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对内痔的刺激;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活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等。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局部外用的药物,如痔疮膏等,起到消肿、止血、止痛的作用,但具体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手术治疗:如果内痔出血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或者内痔脱出严重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但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2.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合理安排饮食,避免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适量饮水;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定时进行活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和腹泻。
定期体检:对于有肛门直肠疾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肛门直肠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内痔等疾病并及时处理。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对于患有肝硬化等导致门静脉高压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降低内痔出血的发生风险。
总之,内痔出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了解其原因、表现、诊断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内痔出血问题。同时,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内痔出血的发生概率,维护肛门直肠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