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该菌为革兰氏阳性厌氧菌,芽孢抵抗力强。可通过伤口侵入、新生儿脐带感染等途径感染,痉挛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致肌肉痉挛等症状,有潜伏期、前驱期、发作期表现,可依外伤史和临床表现诊断,需与其他肌肉痉挛疾病鉴别,预防可通过伤口处理、主动免疫(接种类毒素)、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特殊人群有相应预防要点。
一、病原体特点
破伤风梭菌是革兰氏阳性厌氧菌,菌体呈鼓槌状,其芽孢抵抗力极强,能耐受煮沸40~50分钟,一般的消毒方法不易将其杀灭。
二、感染途径
1.伤口侵入:最常见的是各种开放性伤口,如刺伤、割伤、深度烧伤、开放性骨折等。伤口越小且越深、越脏,越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的厌氧生长繁殖,从而增加感染风险。例如,被生锈的铁钉扎伤、木刺扎伤等较深的伤口,若未及时正确处理,就容易感染破伤风。
2.新生儿脐带感染:在接生时,如果脐带处理不规范,破伤风梭菌可通过脐带残端侵入新生儿体内,引发新生儿破伤风,这在一些医疗条件较差、接生操作不严格的地区较为常见。
3.其他少见途径:偶尔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食用被破伤风梭菌芽孢污染的食物,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三、发病机制
破伤风痉挛毒素会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它能与神经组织中的神经节苷脂结合,阻止抑制性神经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的释放,导致肌肉兴奋性增强,出现肌肉痉挛。最初表现为咀嚼肌痉挛,患者出现张口困难,即所谓的“苦笑面容”,随后逐渐发展为面部肌肉、颈部肌肉、躯干肌肉、四肢肌肉等依次出现痉挛,严重时可引起呼吸困难、窒息、骨折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四、临床表现
1.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不一,通常为7~8天,但也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越短,病情往往越严重。
2.前驱期:患者可出现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症状,一般持续12~24小时。
3.发作期:典型症状为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首先是咀嚼肌痉挛,导致张口困难、牙关紧闭;随后面部肌肉痉挛使患者出现苦笑面容;颈部肌肉痉挛可致颈项强直;躯干、四肢肌肉痉挛可出现角弓反张(患者背部向后弯曲如弓状);喉肌、呼吸肌痉挛可引起呼吸困难、窒息。在痉挛发作时,患者神志清楚,表情痛苦,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声音、光线、触碰等)均可诱发强烈的抽搐。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外伤史、典型临床表现来诊断。一般来说,有创伤史且出现上述肌肉痉挛等症状,结合破伤风梭菌感染的特点,即可初步诊断为破伤风。
2.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引起肌肉痉挛的疾病相鉴别,如狂犬病(有被动物咬伤史,主要表现为恐水、咽肌痉挛等)、低钙血症(多有手足抽搐、血清钙降低等表现)、癫痫大发作(有癫痫病史,发作时脑电图有特征性改变等)等。
六、预防措施
1.伤口处理:对于较深的伤口、污染严重的伤口,应及时彻底清创,用过氧化氢溶液、生理盐水等冲洗伤口,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和细菌,破坏破伤风梭菌生长的厌氧环境。
2.主动免疫:通过接种破伤风类毒素进行主动免疫是预防破伤风的重要措施。儿童可按计划接种百白破疫苗(含破伤风类毒素),一般婴儿在3、4、5月龄时各接种一次,1.5~2岁和6~7岁时各加强接种一次。成人如果多年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也应进行加强免疫。
3.被动免疫:对于未接受或未完成全程主动免疫的患者,若有伤口污染较重或伤口较深等情况,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进行被动免疫。破伤风抗毒素需要皮试,皮试阳性者需进行脱敏注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一般无需皮试,可直接注射,但价格相对较高。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应严格按照计划接种疫苗来预防破伤风;孕妇若有破伤风感染风险,也需规范进行预防接种相关操作;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接种疫苗的免疫应答可能较弱,更要重视主动免疫的加强;对于有伤口的糖尿病患者等特殊病史人群,伤口处理要更加谨慎、及时,因为这类人群感染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可能更高,需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必要时加强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