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疝气是怎么回事
小肠疝气是腹腔内小肠等组织经腹壁薄弱点等突出形成肿块,发病因先天性腹壁发育不完善及后天腹内压增高、腹壁强度降低,临床表现有可复性肿块、局部不适,不同类型表现不同,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防要避免腹内压增高、保护腹壁。
一、发病原因
1.先天性因素
对于婴幼儿来说,先天性的腹壁发育不完善是常见原因。例如,胎儿在发育过程中,鞘状突未闭合等情况,就可能导致先天性腹股沟疝等小肠疝气的发生。在胚胎时期,男性的睾丸下降过程中,鞘状突会逐渐闭合,如果闭合不全,就为小肠等组织突出提供了通道。
一些先天性的腹壁肌肉发育不良等情况,也会增加小肠疝气发生的可能性。
2.后天性因素
腹内压力增高:长期慢性咳嗽是常见的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持续咳嗽,腹腔内压力反复升高,迫使小肠等组织向外突出。长期便秘的人群,排便时需要用力,也会使腹内压力增加,增加小肠疝气的发病风险。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腹部肌肉频繁用力,同样会导致腹内压力升高,进而诱发小肠疝气。
腹壁强度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腹壁组织会逐渐退变,强度降低。老年人腹壁肌肉萎缩、胶原代谢异常等,使得腹壁的抵御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小肠疝气。另外,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创伤等也会破坏腹壁的完整性,导致腹壁强度降低,为小肠疝气的发生创造条件。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可复性肿块: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腹部出现可隆起的肿块,肿块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而在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例如,腹股沟疝患者在站立时腹股沟区可出现肿块,平卧后肿块可消失。
局部不适:部分患者会感觉肿块部位有坠胀感、隐痛等不适症状。如果疝气发生嵌顿,即突出的小肠等组织被卡住,不能回纳,就会出现剧烈疼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肠梗阻的表现。嵌顿时间过长还可能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2.不同类型小肠疝气的表现
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肿块可进入阴囊;直疝多见于老年人,肿块多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呈半球形,不进入阴囊。
股疝: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肿块通常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表现为半球形的突起,由于股管较细,股疝容易发生嵌顿,嵌顿发生率较高。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视诊和触诊来初步诊断。视诊观察腹部是否有异常隆起的肿块,触诊时可感受肿块的质地、活动度等情况。例如,检查腹股沟疝时,医生会让患者站立或咳嗽,观察肿块的突出情况,然后尝试回纳肿块。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疝内容物的情况,判断疝内容物是肠管等组织,还能协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嵌顿等情况。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腹腔内的组织通过腹壁缺损突出的图像。
X线检查:在怀疑有肠梗阻等并发症时,X线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肠道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肠梗阻的表现,对于诊断和评估小肠疝气的病情有一定帮助。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对于一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其腹壁可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强壮,部分疝气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可采用保守治疗,如使用疝气带等,但要注意佩戴的松紧度等情况。不过,疝气带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密切观察婴儿的情况。
手术治疗:对于大多数小肠疝气患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的目的是修复腹壁的缺损,将突出的肠管等组织回纳腹腔。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疝修补术等。对于年老体弱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还可以考虑无张力疝修补术等相对创伤较小的手术方式。
2.预防措施
避免腹内压力增高: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疾病。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要规范治疗,减少咳嗽发作;对于便秘患者,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方式来改善便秘情况,如多吃蔬菜水果,定时排便等。
保护腹壁:避免腹部外伤,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时要注意保护腹部,防止腹壁受伤导致腹壁强度降低。对于老年人,要注意补充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等,以维持腹壁肌肉等组织的正常功能,延缓腹壁退变。儿童要注意避免过度哭闹等增加腹内压力的情况,家长要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腹内压力增高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