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包括感染性因素(核心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其特性与传播途径、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机制影响发病)、宿主因素(免疫功能缺陷人群高危、年龄与性别有易感性差异)、环境与社会因素(贫困与过度拥挤促进发病、特殊职业与封闭环境有暴露风险)、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吸烟与酗酒有双重危害、营养状况与微量元素有关联),特殊人群(孕妇、老年人、儿童、免疫抑制患者)需针对性管理。
一、感染性因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核心病因
1.1病原体特性与传播途径
肺结核的直接病因是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该菌属于放线菌门,具有独特细胞壁结构(含大量脂质如分枝菌酸),使其对干燥、酸碱环境及常见消毒剂具有较强抵抗力。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为主,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可释放含菌飞沫核(直径1~5μm),健康人吸入后可在肺泡内定植。研究显示,结核分枝杆菌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数月,在痰液中存活时间可达数周。
1.2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机制
感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宿主免疫状态与菌株毒力的平衡。结核分枝杆菌通过吞噬作用进入肺泡巨噬细胞后,可抑制溶酶体融合、抵抗酸性环境,并在细胞内繁殖。若宿主细胞免疫功能正常(如CD4+T细胞充足),可形成肉芽肿性结构(结核结节)限制菌体扩散;若免疫功能低下(如HIV感染、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菌体可突破局部控制,引发活动性肺结核。
二、宿主因素:免疫状态与基础疾病的影响
2.1免疫功能缺陷人群的高危性
HIV感染者患肺结核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6~31倍,因CD4+T细胞减少导致肉芽肿形成障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可损害巨噬细胞功能,使肺结核发病风险增加2~3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15mg/d持续1个月)或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者,因免疫抑制作用易发生结核再激活。
2.2年龄与性别相关的易感性差异
老年人(≥65岁)因胸腺萎缩、T细胞功能下降,肺结核发病率较青年人高2~4倍,且常伴空洞形成、排菌量大。儿童(<5岁)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感染后易发生血行播散(如结核性脑膜炎)。性别方面,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比例约1.5:1),可能与吸烟、职业暴露(如矿工)等社会因素相关。
三、环境与社会因素:经济水平与居住条件的关联
3.1贫困与过度拥挤的促进作用
低收入地区肺结核发病率是高收入地区的3~5倍,因营养不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者感染风险增加2倍)、居住密集(人均居住面积<5m2者感染风险升高1.8倍)及医疗可及性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90%的肺结核病例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
3.2特殊职业与封闭环境的暴露风险
医护人员因接触肺结核患者,感染风险较普通人群高1.5~2倍,需严格落实防护措施(如N95口罩、负压病房)。监狱、养老院等封闭场所因人员密集、通风差,易发生聚集性疫情,某研究显示监狱内肺结核年发病率可达普通社区的10倍。
四、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4.1吸烟与酗酒的双重危害
吸烟者患肺结核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6倍,因烟雾损伤呼吸道黏膜、抑制巨噬细胞活性。每日饮酒≥40g酒精者,肺结核发病风险增加1.7倍,可能与酒精抑制T细胞功能及营养吸收障碍有关。
4.2营养状况与微量元素的关联
维生素D缺乏(血清25(OH)D<20ng/mL)者感染风险增加1.4倍,因维生素D可增强巨噬细胞杀菌能力。锌缺乏(血清锌<70μg/dL)者肺结核发病率升高1.3倍,因锌参与T细胞分化及免疫调节。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妇:活动性肺结核可能增加流产、早产风险,需在产科与感染科协同管理下治疗,避免使用利福平(可能致胎儿肝损伤),优先选用异烟肼+乙胺丁醇方案。
2.老年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者,肺结核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乏力、体重下降),需定期进行胸部X线筛查。
3.儿童:<3岁患儿需避免使用吡嗪酰胺(可能致肝毒性),治疗期间需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
4.免疫抑制患者:器官移植术后使用他克莫司者,需将血药浓度维持在5~10ng/mL,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结核治疗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