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肝筛查旨在明确感染状态、评估肝脏损伤、指导治疗并预防传播,筛查方法包括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及肝功能与肝脏影像学检查,筛查流程分普通人群、孕产妇及急性肝炎症状者,特殊人群筛查需注意儿童、老年人及免疫抑制人群的不同要求,筛查结果解读与后续处理包括甲肝的隔离支持治疗、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及丙肝的DAA治疗。
一、甲乙丙肝的筛查目的与意义
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丙肝)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早期筛查可明确感染状态、评估肝脏损伤程度、指导治疗决策并预防疾病传播。甲肝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为急性感染;乙肝和丙肝通过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筛查的核心目标是区分急性/慢性感染、判断病毒复制活性及肝脏炎症活动度。
二、甲乙丙肝的筛查方法
1.血清学标志物检测
1.1甲肝:检测抗-HAVIgM抗体(急性感染标志)和抗-HAVIgG抗体(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种后标志)。抗-HAV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需结合临床症状(如黄疸、乏力、恶心)综合判断。
1.2乙肝:检测“乙肝五项”(两对半),包括HBsAg(表面抗原,感染标志)、抗-HBs(表面抗体,保护性抗体)、HBeAg(e抗原,病毒复制活跃标志)、抗-HBe(e抗体,病毒复制减弱标志)、抗-HBc(核心抗体,既往或现症感染标志)。例如,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提示慢性感染;HBeAg阳性者病毒载量高,传染性强。
1.3丙肝:检测抗-HCV抗体(筛查试验)和HCVRNA(确诊试验)。抗-HCV阳性需进一步检测HCVRNA,若阳性则确诊现症感染。HCVRNA定量可评估病毒复制水平,指导抗病毒治疗。
2.分子生物学检测
HBVDNA和HCVRNA检测是判断病毒复制活跃度的“金标准”。HBVDNA定量>2000IU/mL提示高病毒载量,与肝脏炎症活动及肝硬化风险相关;HCVRNA定量>15万IU/mL者需优先启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
3.肝功能与肝脏影像学检查
肝功能检测包括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ALT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但需注意:甲肝患者ALT常显著升高(>10倍正常值上限),而慢性乙肝/丙肝患者ALT可能轻度升高或正常。肝脏超声、CT或MRI可评估肝脏形态(如肝硬化、脂肪肝)及占位性病变(如肝癌)。
三、筛查流程与适用人群
1.普通人群筛查:建议高危人群(如静脉药瘾者、男男性行为者、血液透析患者、医务人员)每年检测1次;非高危人群可结合体检进行。
2.孕产妇筛查:孕妇需在首次产检时检测HBsAg和抗-HCV,若HBsAg阳性需进一步检测HBVDNA,新生儿需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3.急性肝炎症状者:出现黄疸、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需同时检测甲肝、乙肝、丙肝标志物,以明确病因。
四、特殊人群筛查注意事项
1.儿童:1岁以下婴儿抗-HCV检测可能因母体抗体干扰出现假阳性,需在18月龄后复查;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后需在7~12月龄检测抗-HBs,若<10mIU/mL需补种。
2.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抗-HAVIgM阳性率可能降低,需结合HAVRNA检测确诊甲肝;慢性乙肝/丙肝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肝脏影像学,预防肝癌。
3.免疫抑制人群(如器官移植受者、HIV感染者):免疫抑制状态可能影响抗体检测结果,需结合病毒载量(HBVDNA/HCVRNA)评估感染状态;此类人群感染乙肝/丙肝后进展更快,需更密切监测。
五、筛查结果解读与后续处理
1.甲肝:抗-HAVIgM阳性者需隔离治疗(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后2周),以支持治疗为主(如补液、保肝),多数可自愈。
2.乙肝:HBsAg阳性者需进一步检测HBVDNA和肝功能。若HBVDNA>2000IU/mL且ALT>正常值上限2倍,需启动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慢性乙肝患者需每3~6个月监测HBVDNA、肝功能及肝脏超声。
3.丙肝:抗-HCV阳性且HCVRNA阳性者需启动DAA治疗(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疗程12周,治愈率>95%;治疗结束后12周需复查HCVRNA,若阴性则判定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