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碎石术虽为微创有效治疗手段,但术后可能引发血尿、疼痛、尿路感染、肾周血肿及结石残留与复发等副作用,其发生风险与多种因素相关。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妊娠期女性、儿童及凝血功能障碍者需格外注意,术前应严格评估并控制基础疾病,术中规范操作,术后科学护理,包括多饮水、适当运动、饮食调整及定期复查等,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一、肾结石碎石的常见副作用
肾结石碎石术(包括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镜碎石术等)虽为微创治疗手段,但仍可能引发以下副作用,其发生风险与结石大小、位置、患者体质及手术方式密切相关:
1.血尿
机制:碎石过程中结石与黏膜摩擦或冲击波直接损伤尿路黏膜,导致毛细血管破裂。
表现:术后24~48小时内尿液呈淡红色至鲜红色,一般持续3~7天,属正常现象。
应对:多饮水(每日2000~3000ml)促进排尿,避免剧烈运动;若血尿持续加重或出现血块,需及时就医。
2.疼痛
机制:碎石后结石碎片刺激输尿管平滑肌痉挛,或碎石残留堵塞尿路引发肾绞痛。
表现:腰部或下腹部阵发性绞痛,可放射至会阴部,伴恶心、呕吐。
应对:遵医嘱使用解痉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必要时行二次碎石或留置双J管引流。
3.尿路感染
机制:碎石后尿路黏膜损伤、结石残留或术后留置导管为细菌侵入提供条件。
表现:发热(体温>38.5℃)、寒战、尿频、尿急、尿痛,严重者可致脓毒血症。
应对: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保持尿道口清洁,多饮水;若出现感染症状,需立即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针对性使用抗生素。
4.肾周血肿
机制:体外冲击波碎石时能量过高或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导致肾脏实质出血。
表现:腰部胀痛、血尿加重,B超或CT可见肾周高密度影。
应对:绝对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出血量大者需行介入栓塞或手术治疗。
5.结石残留与复发
机制:结石成分复杂(如胱氨酸结石硬度高)、结石体积过大或手术操作不彻底。
表现:术后复查尿路平片或CT可见残留结石影,或短期内再次出现肾绞痛。
应对:根据结石成分调整饮食(如草酸钙结石需限制菠菜、番茄摄入),定期复查,必要时二次手术。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风险: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术后感染及出血风险增加。
建议:术前严格控制血压、血糖,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避免剧烈咳嗽或便秘导致腹压增高。
2.妊娠期女性
风险:体外冲击波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输尿管镜碎石术需全麻,增加流产风险。
建议:妊娠中期(14~27周)可在超声引导下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暂缓碎石;分娩后根据情况处理结石。
3.儿童患者
风险:尿路较细,结石易嵌顿,术后需长期随访观察肾功能。
建议:优先选择无创或微创手术(如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定期复查B超及肾功能。
4.凝血功能障碍者
风险:术后肾周血肿、持续血尿风险显著升高。
建议:术前纠正凝血异常(如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术中降低冲击波能量,术后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三、副作用的预防与术后管理
1.术前评估
完善凝血功能、尿常规、尿路平片及CT检查,明确结石大小、位置及成分。
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停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至少1周。
2.术中操作规范
根据结石硬度调整冲击波能量及频率,避免过度碎石导致黏膜损伤。
输尿管镜碎石时保持视野清晰,减少器械对尿道的摩擦。
3.术后护理
多饮水(每日2000~3000ml),适当运动(如跳绳)促进结石排出。
留置双J管者避免剧烈活动,定期复查尿路平片,术后1~3月拔除双J管。
饮食调整:草酸钙结石患者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巧克力),尿酸结石患者低嘌呤饮食(限制动物内脏、海鲜)。
四、长期随访与并发症监测
1.定期复查
术后1个月复查B超及尿常规,3~6个月复查尿路平片或CT,评估结石排出情况及肾功能。
2.并发症处理
若出现持续性血尿、腰痛加重或发热,需立即就医,排除肾周感染、输尿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
3.生活方式干预
保持每日尿量>2000ml,降低结石复发风险;控制体重,避免久坐,减少高盐、高蛋白饮食摄入。
肾结石碎石术虽为有效治疗手段,但术后需密切监测副作用,尤其是特殊人群。通过术前评估、术中规范操作及术后科学管理,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