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属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通过S蛋白与人体细胞ACE2结合感染;传播途径包括飞沫、气溶胶、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疾病人群需特别关注,老年人感染重症风险高,儿童有不同症状表现,有基础疾病人群易发展为重症,各人群需做好防护。
一、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体属性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其基因特征与SARS-CoV和MERS-CoV有明显区别。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它通过其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从而进入人体细胞并开始感染过程。例如,多项病毒学研究通过电镜观察、基因测序等技术手段明确了其病毒颗粒形态、基因序列特征以及与ACE2受体结合的机制等关键信息。
二、传播途径相关因素
1.飞沫传播:患者在咳嗽、打喷嚏、说话等过程中产生的含有病毒的飞沫,短距离内可被他人吸入而导致感染。研究发现,当感染者呼出飞沫时,较大的飞沫会迅速沉降到物体表面,而较小的飞沫核(直径小于5μm)可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并随气流传播较远的距离。比如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如密闭的房间内,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在人群中扩散。
2.气溶胶传播: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如医疗机构的某些操作过程中产生高浓度气溶胶的环境中,病毒可通过气溶胶形式传播。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病毒可附着在这些颗粒上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被他人吸入后引发感染。例如在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时,可能会产生含有高浓度病毒的气溶胶,增加了周围人员感染的风险。
3.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部位而发生感染。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病毒可以存活一定时间,当健康人用手接触到这些污染物体表面后,再用手触碰自身黏膜,就可能导致病毒进入人体引发感染。例如在一些公共场所的扶手、门把手等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果被病毒污染,就存在通过接触传播的可能性。
三、易感人群相关情况
1.一般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对新型冠状病毒易感。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感染风险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没有特定的绝对免疫人群。例如,一些长期处于相对封闭、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环境中的人群,如工厂工人集体宿舍、长时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且密闭空间内人员密集的情况,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而生活方式较为健康、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作息规律的人群相对而言,在同等暴露情况下感染风险可能相对低一些,但这并非绝对,因为病毒传播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2.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往往合并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一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较高。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对病毒的清除能力减弱,同时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感染后的病情。例如,有研究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重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所以老年人应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儿童:儿童也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但相较于成年人,重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不过,儿童感染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表现,部分儿童可能会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也有少数儿童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症状等。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防护方面也需要特别注意,如正确佩戴合适的儿童口罩,避免与感染源密切接触等。同时,儿童的生活方式多样,如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活动时,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做好防护管理工作,以降低感染风险。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本身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这是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免疫状态,使得机体应对病毒感染的能力下降。例如,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群,其肺部本身存在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感染病毒后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肺部损伤;患有肾脏疾病的人群,药物代谢和机体免疫调节等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对病毒感染的应对。所以这类人群需要更加严格地做好个人防护,如尽量减少外出、保持社交距离、规范佩戴口罩等,并且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