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性肠梗阻是肠内容物通过部分受阻的肠梗阻类型,症状包括阵发性腹痛、早期呕吐胃内容物后期可含胆汁甚至粪样、不同程度腹胀及早期可能仍有少量排气排便后渐减少停止等,不同人群症状表现有差异;治疗原则是解除梗阻、纠正紊乱等,包括非手术治疗(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防治感染、用促肠动力药等,适用于大多轻症患者,需密切观察病情)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无效或出现绞窄迹象时进行,目的是解除梗阻原因,手术方式依病情定,特殊人群治疗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症状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的通过受到部分阻碍的一种肠梗阻类型。其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腹痛:多为阵发性的腹部绞痛,这是因为肠道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所致。疼痛程度不一,较轻的可能只是腹部的胀满不适,较重的则表现为明显的痉挛性疼痛,疼痛部位多与梗阻部位相关,一般在梗阻部位附近较为明显。例如,小肠梗阻时腹痛多在脐周,结肠梗阻时腹痛多在下腹部。
呕吐:早期呕吐多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呕吐物可含有胆汁,甚至呈棕褐色、粪样。这是由于肠道梗阻后,肠管逆蠕动,导致呕吐发生。高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早且频繁,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常为有臭味的粪样物。
腹胀:程度可轻可重,一般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及结肠梗阻腹胀较为显著。腹胀的程度与梗阻的部位和时间有关,梗阻部位越低,梗阻时间越长,腹胀越明显。
停止排气排便:这是不完全性肠梗阻的重要表现之一,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时,梗阻以下肠管内仍有残留的气体和粪便,可能会有少量的排气排便,但随着病情进展,排气排便会逐渐减少直至停止。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都会完全停止排气排便,部分患者可能仍有少量排气排便,但排便次数减少、排便量减少。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症状表现上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患者由于肠道解剖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其腹痛、呕吐等症状可能表现得更为剧烈,且病情变化较快;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较多,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时,要考虑到肠粘连等因素导致梗阻的可能。
二、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
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原则是解除梗阻、恢复肠道通畅,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全身状况。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装置将积聚在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根据患者的呕吐情况、脱水体征、血液生化检查结果等补充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例如,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氯化钾等,对于存在酸碱失衡的患者,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补充碱性或酸性药物来纠正。
防治感染:应用抗生素来预防和控制肠道细菌感染,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等,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促进肠动力药物:可使用一些促进肠动力的药物来帮助恢复肠道的蠕动功能,促进梗阻的缓解。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大多数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尤其是病情较轻、梗阻时间较短的患者。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腹痛、呕吐、腹胀、排气排便等情况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果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或出现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则需要及时转为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绞窄性肠梗阻的迹象,如腹痛加剧呈持续性剧烈疼痛、有腹膜刺激征、出现休克表现等情况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梗阻原因,如分离粘连、切除狭窄肠段、复位扭转的肠管等,以恢复肠道的通畅。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择,例如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等。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腹部体征等,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在治疗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时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避免因补液等引起血糖波动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