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与禽流感的区别
本文对比新型冠状病毒和禽流感相关信息,病原体上,前者属β属冠状病毒,后者是甲型流感病毒;传染源方面,前者是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后者是病禽和带毒禽类;传播途径上,二者都可经呼吸道传播,前者还有密切接触、气溶胶等途径,后者目前无人传人证据;临床表现上,二者潜伏期有差异,症状相似且都有重症情况;诊断上,前者靠核酸等检测,后者依靠接触史、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均以对症支持为主,用不同抗病毒药物;预防措施上,前者强调接种疫苗、个人防护,后者注重避免接触活禽;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感染后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原体
新型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的一种,属于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根据禽流感病毒对鸡和火鸡的致病性的不同,分为高、中、低/非致病性三级。
二、传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特别是鸡,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
三、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禽流感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被感染,目前尚缺乏人与人之间有效传播的证据。
四、临床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多为3-7天,一般不超过14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弱、呼吸急促。禽流感感染后的潜伏期从几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天。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5-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
五、诊断方法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等方法进行诊断,核酸检测是确诊的“金标准”。禽流感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禽流感病毒,或检测到禽流感病毒核酸,可确诊。
六、治疗方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抗病毒药物可使用利托那韦片、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等。病情严重者可能需要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禽流感的治疗原则与普通流感相似,抗流感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同时也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七、预防措施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预防措施包括接种新冠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免疫力;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场所,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禽流感的预防要注意尽量避免接触活禽,必须接触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手套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食用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就诊。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或禽流感后可能症状不典型且病情变化快,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等情况。尽量避免带儿童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在流感高发季节减少接触禽类。孕妇感染后可能对自身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或禽流感后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老年人通常有一些基础疾病,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应积极接种疫苗,注意保暖,适当进行锻炼,增强体质。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人群,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平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遵医嘱用药,病情稳定时可接种相应疫苗进行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