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指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分肉眼与镜下血尿,出现肉眼血尿尤其伴症状时需立即就医。紧急处理要停止加重出血活动、记录信息、避免自行服药。病因多样,包括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肾脏疾病及其他因素,诊断需基础检查、影像学检查与内镜检查。治疗上,感染性血尿用抗生素及辅助治疗;结石性血尿依大小采取不同排石方法;肿瘤性血尿手术治疗并辅助化疗或免疫治疗;肾脏疾病血尿针对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与IgA肾病分别用药。特殊人群中,儿童要警惕先天畸形等,避免肾毒性药物;孕妇需排查多种病因,优先超声检查;老年人要警惕肿瘤与抗凝药副作用,控制基础病。生活方式上,饮食要保证饮水量、限制高嘌呤食物、低盐饮食;运动与休息方面,避免久坐,急性期卧床;定期随访中,结石与肿瘤患者分别按期复查。就医时机上,血尿持续超24小时、伴多种症状、儿童或孕妇出现血尿时要立即就医。血尿患者还需心理支持,避免自行诊断用药,特殊人群调整诊疗方案,生活方式干预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
一、初步判断与紧急处理
1.明确血尿定义及严重性
血尿指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可分为肉眼血尿(尿液呈洗肉水色或血色)和镜下血尿(仅显微镜可见红细胞)。出现肉眼血尿需立即就医,尤其是伴随疼痛、发热、排尿困难等症状时,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急性损伤或感染。
2.紧急处理措施
停止可能加重出血的活动(如剧烈运动、提重物)。
记录血尿出现时间、颜色变化及伴随症状(如腰痛、尿频)。
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或止血药,以免掩盖病情。
二、病因分类与诊断流程
1.常见病因分类
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多伴尿频、尿急、尿痛。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可引起剧烈腰痛及血尿。
肿瘤性疾病:肾癌、膀胱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无痛性血尿。
肾脏疾病:IgA肾病、肾小球肾炎等。
其他:外伤、药物副作用(如环磷酰胺)、凝血功能异常等。
2.诊断流程
基础检查:尿常规(检测红细胞形态、白细胞计数)、尿培养(排查感染)、肾功能检查(肌酐、尿素氮)。
影像学检查:泌尿系统超声(初步筛查结石、肿瘤)、CT尿路造影(CTU,明确结石位置及肿瘤分期)。
内镜检查:膀胱镜(直接观察膀胱内部病变)、输尿管镜(针对上尿路病变)。
三、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1.感染性血尿
抗生素治疗:根据尿培养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如喹诺酮类(成人)、头孢类(儿童及孕妇)。
辅助治疗:多饮水(每日2000~3000ml)、碱化尿液(碳酸氢钠片)。
2.结石性血尿
小于0.6cm的结石:多饮水、口服排石颗粒,配合跳跃运动促进排出。
大于0.6cm的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或输尿管镜取石。
3.肿瘤性血尿
手术治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肾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
辅助治疗:膀胱灌注化疗(表柔比星)、免疫治疗(PD-1抑制剂)。
4.肾脏疾病血尿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激素(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治疗。
IgA肾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贝那普利)降低蛋白尿。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警惕先天性肾血管畸形或胡桃夹综合征(左肾静脉受压)。
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孕妇
妊娠期血尿需排查子痫前期、肾盂肾炎或泌尿系结石。
影像学检查优先选择超声,避免CT辐射。
3.老年人
警惕泌尿系统肿瘤(如膀胱癌、前列腺癌)及抗凝药物副作用。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需控制基础疾病,减少对肾脏的损伤。
五、生活方式调整与预防
1.饮食管理
每日饮水量≥2000ml,稀释尿液减少结石形成。
限制高嘌呤食物(动物内脏、海鲜)预防尿酸结石。
低盐饮食(每日<5g)减轻肾脏负担。
2.运动与休息
避免长时间久坐,定期活动预防结石形成。
血尿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性出血。
3.定期随访
结石患者每3~6个月复查超声。
肿瘤患者术后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及胸部CT。
六、就医时机与心理支持
1.需立即就医的情况
血尿持续超过24小时。
伴随腰痛、发热、排尿困难或体重下降。
儿童或孕妇出现血尿。
2.心理支持
血尿可能引发焦虑,尤其是肿瘤患者需心理疏导。
家庭成员应参与疾病管理,提供情感支持。
血尿的病因复杂,需结合病史、症状及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应避免自行诊断或用药,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接受规范治疗。特殊人群需根据年龄、性别及基础疾病调整诊疗方案,生活方式干预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