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过眼底检查依据相关病变情况分期,包括轻度、中度、重度非增殖期及增殖期,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生活方式不健康及长期病史患者在分期中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需控血糖、定期检眼底;老年需辨病变、控基础病;妊娠女性要密监测;不健康生活方式者需改生活方式;长期病史者要频检眼底以保视功能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依据及具体分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通过眼底检查来确定分期,常见的分期方法是国际临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分级,主要依据有视网膜有无微动脉瘤、出血点、硬性渗出、棉絮斑等病变以及是否出现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情况,具体分期如下:
1.轻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存在微动脉瘤。微动脉瘤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较常见的体征,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周细胞丢失后形成的微小血管瘤样结构,它的出现提示视网膜局部血管已经开始出现病变,可能与高血糖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有关,高血糖会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进而影响血管结构和功能。
2.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除了有微动脉瘤外,还存在多于轻度非增殖期的出血点,但尚未出现重度非增殖期的病变特征。出血点的出现是因为视网膜血管受损后红细胞渗出到视网膜组织中,高血糖环境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血液成分容易外渗。
3.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备以下任意一项即可判断:四个象限中每个象限均存在20个以上的视网膜出血点;两个以上象限存在明确的静脉串珠样改变;一个以上象限存在明确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静脉串珠样改变是由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周细胞丢失,导致血管节段性狭窄,形似串珠,这会影响视网膜的血液供应,而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则是视网膜局部出现的异常血管增生,也是视网膜缺血缺氧后的一种代偿性改变,但这种异常血管稳定性差,容易破裂出血等。
4.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现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脱离等情况。新生血管是视网膜缺血缺氧时,视网膜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促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视网膜表面或视盘表面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壁薄,极易破裂出血,血液进入玻璃体腔就会导致玻璃体积血,进一步发展可能会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脱离,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二、不同人群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中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相对较晚,但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会逐渐出现视网膜病变。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糖波动对视网膜血管的影响更为复杂,需要密切监测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对儿童视网膜血管的损伤可能会随着生长发育而加速病变进展,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并及时干预。
2.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增加视网膜病变分期判断的复杂性。老年患者的视网膜血管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高血糖会进一步加重这种病变,在进行眼底检查时需要更仔细地辨别病变情况,同时要注意控制其他基础疾病,以减少对视网膜病变的不良影响,并且老年患者对于视网膜病变导致的视力下降等情况的耐受程度可能较低,需要更积极地进行病变监测和干预。
3.女性糖尿病患者: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血糖波动可能会更加明显,从而影响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妊娠会使身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妊娠期间视网膜病变可能会进展加快,所以妊娠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糖和眼底情况,在妊娠前、妊娠中及产后都要进行规范的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视网膜病变,保障母婴健康。
4.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糖尿病患者: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糖尿病患者,其视网膜病变进展可能会更快。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减少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同时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酗酒会影响肝脏对血糖的代谢调节,加重血糖波动;高盐高脂饮食会加重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进而影响视网膜血管的状态,这些不良生活方式都会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所以这类患者需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延缓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5.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长期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视网膜病变往往更容易进展到较严重的分期。因为长期高血糖对视网膜血管的慢性损伤不断积累,随着病程延长,视网膜血管和神经组织受到的损害逐渐加重,所以这类患者需要更频繁地进行眼底检查,密切关注病变分期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尽可能保护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