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CT片有多种常见表现,包括渗出性病变(边缘模糊片状或云絮状密度增高影)、增殖性病变(结节状影、边界清)、干酪性病变(密度高不均匀影、可见钙化灶)、空洞性病变(病灶内透亮区、壁薄厚不一)、纤维性病变(条索状或网状高密度影)、钙化灶(高密度点状等影、边界清),不同类型肺结核在CT片上有特殊表现,原发型肺结核呈哑铃状阴影、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分急性和亚/慢性且表现不同、继发型肺结核如浸润性和纤维空洞性各有特征,综合CT表现、临床症状和病史可辅助肺结核诊断与病情评估
一、肺结核CT片的常见表现
1.渗出性病变:
在CT上表现为边缘模糊的片状或云絮状密度增高影,密度较均匀,其病理基础是肺泡内的炎性渗出物。例如,当结核杆菌感染后,肺泡内充满炎性细胞、浆液等渗出成分,在CT图像上就呈现为这种边界不清的高密度影。这种病变可见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以及有不同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对于有肺结核接触史或出现低热、咳嗽等疑似肺结核症状的人群较为常见。
2.增殖性病变:
多表现为结节状影,直径一般在2-3mm左右,边界相对清楚。病理上是由上皮样细胞、朗汉斯巨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等增殖形成的结核结节。在儿童患者中,如果有卡介苗接种史但仍感染结核杆菌,可能会出现这类增殖性病变;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其肺部基础可能会影响病变的显示,但增殖性病变本身的CT特征相对较典型。
3.干酪性病变:
包括干酪样坏死灶,CT上可表现为密度较高且不均匀的影,有时可见钙化灶。当结核病灶发生干酪样坏死时,坏死物质不易被吸收,在CT上呈现出浓密的阴影。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干酪性病变可能更容易出现且范围可能相对较广;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其结核病灶的干酪性改变可能会因为血糖控制不佳而加重。
4.空洞性病变:
表现为病灶内的透亮区,空洞壁可薄厚不一。如果是薄壁空洞,壁厚度多在3mm以下,内壁较光滑;厚壁空洞则壁厚度大于3mm,内壁可不规则。空洞的形成是由于病灶内的坏死组织液化排出后形成。在不同年龄的患者中,空洞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的空洞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其愈合过程可能与成人不同;女性患者在患病过程中,由于激素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对空洞的发展有一定作用,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等)的患者可能会影响空洞的修复。
5.纤维性病变:
表现为条索状或网状的高密度影,是病变修复的结果。随着肺结核的好转,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纤维条索影。对于有既往肺结核病史的患者,复查CT时可能会发现纤维性病变;长期接触粉尘等环境因素的人群,其肺部基础可能会使纤维性病变的显示受到一定影响,但纤维性病变本身在CT上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
6.钙化灶:
表现为高密度的点状、斑片状或结节状影,边界清楚。钙化是病变愈合的一种方式,在肺结核的后期较为常见。各年龄段的患者都可能出现钙化灶,对于儿童患者,如果既往有过结核感染但已愈合,可能会有钙化灶形成;男性患者如果有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肺部对钙化的显示,但钙化灶本身的CT表现是比较明确的。
二、不同类型肺结核在CT片上的特殊表现
1.原发型肺结核:
典型表现为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组成的哑铃状阴影。在儿童患者中较为常见,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初次感染结核杆菌时容易出现这种表现。儿童原发型肺结核的CT特征相对典型,通过CT可以清晰看到原发病灶的位置、引流淋巴管炎的走向以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的程度。对于有密切结核接触史的儿童,应重点排查原发型肺结核。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在CT上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粟粒状结节影,结节大小较一致,直径约1-3mm;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则表现为两肺上中部较多分布的大小不等、密度不同、分布不均的结节影。不同年龄的患者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患者由于免疫力相对低下,可能在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且CT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对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病情发展有一定作用,但CT诊断主要还是依据结节的分布、大小等特征。
3.继发型肺结核:
包括浸润性肺结核、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等。浸润性肺结核多表现为肺尖或锁骨下区的渗出、增殖性病变;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则有厚壁空洞、广泛的纤维条索影以及肺门上提、肺纹理呈垂柳状等表现。对于有既往肺结核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病时多为继发型肺结核,其CT表现与既往病灶有一定关联。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劳累的患者,可能会使继发型肺结核的病情加重,在CT上表现出更明显的病变进展。
总之,肺结核CT片的表现多样,通过对不同表现的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等综合判断,有助于肺结核的诊断和病情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