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相关检查包括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和CT)、痰液检查(痰涂片抗酸染色和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PPD试验基于Ⅳ型超敏反应原理,通过观察注射部位皮肤硬结直径判断结果及意义;IGRA利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分泌γ干扰素原理检测,阳性提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难区分潜伏或活动结核;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结核病变部位等,CT分辨率高更清晰助鉴别;痰涂片抗酸染色可发现结核分枝杆菌但阳性率低,培养阳性是金标准且能做药敏试验但耗时久,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检查中有不同表现及需注意的情况。
一、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试验)
1.原理:是基于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原理,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能引起超敏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
2.操作方法:将一定量的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注射于前臂掌侧皮内,48-72小时后观察注射部位皮肤硬结的直径。
3.结果判断及意义:
硬结直径≤4mm为阴性,提示未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或未接种卡介苗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
5-9mm为弱阳性,可能为轻度感染或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等。
10-19mm为阳性,提示有结核分枝感染。
≥20mm或虽<20mm但局部出现水疱、坏死为强阳性,常提示活动性结核病。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的阳性结果意义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强阳性往往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对于有基础疾病(如艾滋病患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的人群,其PPD试验结果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
1.原理:利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后会分泌γ干扰素的原理来检测。通过检测全血或分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受特定结核抗原刺激后产生的γ干扰素水平,判断是否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2.检测方法:常见的有QuantiFERON-TBGold试验等,需要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
3.结果意义:若检测结果为阳性,提示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不能区分是潜伏感染还是活动性结核。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其临床意义有所差异。例如,儿童患者中,IGRA在诊断活动性结核方面可能有一定优势,但也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影像学等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免疫抑制人群(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等),IGRA相对PPD试验可能更具优势,因为其受卡介苗接种的干扰较小,但仍需结合临床情况全面分析。
三、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原理:利用X线对胸部组织的穿透性不同,显示肺部组织的形态结构,结核病灶在X线上可表现为多种形态,如浸润影、结节影、空洞等。
临床意义:可以发现肺部是否存在结核病变的部位、范围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肺结核的X线表现往往不典型,可能更易出现肺门淋巴结肿大等情况;而老年人肺结核可能与其他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容易混淆,需要仔细鉴别。通过胸部X线检查可以初步筛查肺结核,并动态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2.胸部CT检查
原理:胸部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细微的病变,对于发现隐蔽部位的结核病灶、判断病灶的性质等有重要价值。
临床意义:能更准确地判断结核病灶的范围、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在鉴别诊断方面,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肺部病变,胸部CT有助于与肺癌、肺炎等疾病相鉴别。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胸部CT的应用可以更精准地为诊断提供依据。例如,对于儿童肺结核,胸部CT可以更好地显示肺内病变及纵隔淋巴结情况;对于老年肺结核患者,胸部CT能更清晰地呈现肺部病变细节,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四、痰液检查
1.痰涂片抗酸染色
原理: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抗酸性,经抗酸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被染成红色,从而有助于发现结核分枝杆菌。
操作方法:收集患者痰液,进行涂片、固定、抗酸染色等步骤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临床意义:如果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提示痰液中存在结核分枝杆菌,具有传染性,高度提示肺结核。但该检查的阳性率较低,一次阴性不能排除肺结核,需要多次送检。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咳痰能力较差,可能需要通过其他方法获取标本(如胃液检查等)来进行相关检测;对于老年人,可能存在痰液黏稠等情况,影响涂片的质量,需要注意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2.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
原理:将痰液接种于特定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观察是否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
临床意义: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同时还可以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但培养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2-8周。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的阳性率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人群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标本的采集规范以及培养环境的控制等,以提高培养的阳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