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流流产是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宫腔未及时排出的情况,常见原因有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母体因素(内分泌、全身性疾病、免疫、生殖器官异常)、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环境因素;临床表现有阴道流血、腹痛、子宫大小与孕周不符;诊断靠超声检查和血β-HCG测定;处理需尽早终止妊娠并完善相关检查;高龄孕妇、有既往稽流流产史孕妇、患基础疾病孕妇需特殊注意。
稽流流产的常见原因
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是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无论是精子还是卵子出现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异常,都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最终引发稽流流产。例如,常见的三体综合征等染色体数目异常情况,会使胚胎无法正常发育,进而停止生长并滞留宫腔。
母体因素
内分泌异常:如黄体功能不全,黄体分泌的孕激素不足,无法为胚胎着床和发育提供良好的内分泌环境,容易导致胚胎发育停止。研究表明,约30%-40%的稽流流产与黄体功能不全有关;甲状腺功能减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据统计,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发生稽流流产的风险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
全身性疾病:孕妇患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严重的糖尿病未控制好、高血压、心脏病等,会影响胎盘血液循环,导致胚胎缺血缺氧,最终引发稽流流产。例如,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孕妇,心功能不全时无法为胎盘提供足够的血液灌注,影响胚胎营养供应,增加稽流流产的发生风险。
免疫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体内存在自身抗体,会攻击胚胎,导致胚胎着床失败或发育停止。另外,同种免疫异常也可能导致稽流流产,母体对胚胎的免疫排斥反应过强,使得胚胎无法在子宫内正常生长。
生殖器官异常: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会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空间;宫腔粘连会破坏子宫内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影响胚胎的种植和生长,从而增加稽流流产的发生几率。
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也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进而引发稽流流产。虽然相对胚胎因素来说,父亲因素导致稽流流产的比例较低,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环境因素:过多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如长期接触苯、甲醛等有毒化学物质,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增加稽流流产的发生风险。
稽流流产的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多数孕妇表现为少量阴道流血,颜色可为暗红色或咖啡色,也有部分孕妇会出现大量阴道流血,伴有血块排出。
腹痛:部分孕妇会出现下腹部隐痛或阵发性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随着胚胎在宫腔内停留时间的延长,子宫收缩,疼痛可能会逐渐加剧。
子宫大小与孕周不符: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子宫大小小于停经周数。例如,停经3个月的孕妇,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大小相当于停经2个月左右的大小。
稽流流产的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诊断稽流流产的重要手段。超声下可见宫腔内无胎心搏动,胚胎或胎儿形态异常等表现。例如,妊娠囊枯萎,平均直径大于25mm时仍未见胚胎;或胚胎形态不整,头臀长度大于7mm却未见胎心搏动等情况都提示稽流流产。
血β-HCG测定:动态监测血β-HCG水平,若血β-HCG不再持续升高反而下降,结合超声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稽流流产。一般来说,正常妊娠时血β-HCG每隔1.7-2天会翻倍增长,而稽流流产时血β-HCG增长缓慢或下降。
稽流流产的处理原则
尽早终止妊娠:一旦确诊稽流流产,应尽快终止妊娠。对于孕早期的稽流流产,可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流产或手术流产。药物流产适用于妊娠7周内的孕妇,通过服用药物引起子宫收缩,将胚胎排出体外;手术流产则包括负压吸引术等,适用于妊娠10周内的情况。对于孕中期的稽流流产,多采用引产的方法,如使用依沙吖啶等药物引发子宫收缩,促使胎儿和胎盘排出。
完善相关检查:在终止妊娠前,应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了解孕妇的身体状况,评估手术或引产的风险。对于有多次稽流流产史的孕妇,还可能需要进行更全面的检查,如夫妻双方的染色体检查、自身免疫抗体检测等,以明确病因,为下次妊娠提供指导。
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高龄孕妇:随着年龄的增加,卵子质量下降,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升高,高龄孕妇发生稽流流产的风险明显高于年轻孕妇。因此,高龄孕妇在孕期应更加密切地进行产检,早期进行超声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稽流流产的迹象,并尽早处理。同时,高龄孕妇在终止妊娠后,身体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
有既往稽流流产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发生稽流流产的风险较高。这类孕妇在孕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包括夫妻双方的染色体检查、内分泌检查、免疫功能检查等,找出可能导致稽流流产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在孕期要加强产检,密切监测胚胎发育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患有基础疾病的孕妇: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发生稽流流产的风险增加,且在处理稽流流产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基础疾病对终止妊娠方式和过程的影响。例如,患有心脏病的孕妇,在选择终止妊娠的方式时,要充分考虑手术或引产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心脏负担较小的方式,并在过程中密切监测心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