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直肠部位上皮的癌前病变,发病与生活方式(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疾病(肠道慢性炎症、肠道息肉病史)、年龄性别有关,多数无症状,少数有非特异性症状,通过结肠镜和病理活检诊断,可内镜下治疗,治疗后需定期结肠镜随访。
一、定义
直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发生在直肠部位的一种上皮内的病变,属于癌前病变的范畴。上皮内瘤变是用于描述上皮从非典型增生到原位癌这一系列癌前病变的概念,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意味着细胞的异型性相对较轻,还没有达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那种较为明显的异常程度,但如果不加以重视,有进一步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潜在可能。
二、发病原因
1.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摄入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直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可能增加。例如,西方饮食模式中,高脂肪、低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会影响肠道菌群和肠道微环境,使得肠道上皮细胞更容易出现异常增殖。从流行病学研究来看,此类人群肠道内的一些致癌物质接触机会增多,如高脂肪饮食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产生一些致癌代谢产物,长期刺激直肠上皮细胞,导致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几率上升。
吸烟:吸烟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多环芳烃等,会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研究发现,吸烟者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可能受到破坏,使得直肠上皮细胞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癌因素的侵袭,从而增加了直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风险。
2.疾病因素
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炎症细胞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持续刺激直肠上皮细胞,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进而引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长期的炎症刺激使得肠道黏膜反复损伤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容易出现上皮内的异常改变。
肠道息肉病史:有肠道息肉的患者,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患者,其直肠上皮发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为息肉本身就是一种上皮的异常增生性病变,在息肉的基础上,上皮进一步出现低级别瘤变的几率增加,这是由于息肉组织中存在的异常增殖的细胞基础,使得后续发生更高级别病变的风险升高。
3.年龄和性别因素
年龄: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直肠上皮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和异常增殖的几率会增加。中老年人群体相对年轻人群体,患直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概率更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人体的细胞修复能力下降,DNA损伤后更容易累积,从而导致上皮内瘤变的发生。
性别:目前研究显示,男性和女性在直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病上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相关疾病的关联上可能存在不同。例如,在某些与激素相关的肠道疾病中,可能会对不同性别的发病有一定影响,但总体而言,性别不是导致直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主导因素。
三、临床表现
1.多数无症状: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进行结肠镜检查等筛查时偶然发现直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这是因为病变处于早期阶段,还没有对肠道的正常功能产生明显影响,所以患者不会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典型的肠道疾病症状。
2.少数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肠道症状,如轻微的下腹不适、排便习惯的轻度改变,包括排便次数略有增多或减少,或者大便性状稍有改变等。但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症状不典型,和很多普通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相似,所以很容易被患者自己或医生忽略,从而延误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四、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是诊断直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重要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直肠黏膜的形态,能够发现是否存在可疑的病变部位。在结肠镜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灶可能表现为局部黏膜的轻微异常,如局部黏膜的色泽改变、轻度的粗糙感等。医生可以在发现病变部位后,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确诊的关键。
检查时需要患者做好肠道准备,一般要求检查前1-2天进食少渣饮食,检查前数小时进行肠道清洁,如口服泻药等,以保证肠道内清洁,便于清晰观察直肠黏膜情况。
2.病理活检
病理活检是确诊直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金标准。通过结肠镜取得的病变组织,会被送往病理科进行显微镜下观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在病理上的表现主要是上皮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异型性相对较轻,细胞的排列尚保持一定的极性等特点。病理医生会根据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多方面的特征来明确诊断是否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五、治疗及随访
1.治疗方式
内镜下治疗:对于发现的直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如果病变较为局限,通常可以采用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这些内镜下治疗方法可以完整地切除病变组织,创伤小,患者恢复相对较快。其原理是通过内镜的器械将病变黏膜完整剥离或切除,从而达到去除病灶的目的,避免病变进一步发展为恶性肿瘤。
2.随访
定期结肠镜检查: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结肠镜随访。一般建议在治疗后的3-6个月进行首次复查结肠镜,以观察肠道内创面愈合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等情况。如果首次复查结果正常,后续可以逐渐延长复查间隔时间,如每1-2年复查一次结肠镜。通过长期的随访,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新的病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在随访过程中,需要关注肠道黏膜的形态变化等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随访的频率和方案。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合并肠道慢性炎症、有家族肠道肿瘤病史等,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