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的严重性需结合类型、大小及是否恶变综合判断,多数早期发现并处理的肠息肉并不严重,但部分存在癌变风险。
肠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类。腺瘤性息肉因细胞异常增生,属于癌前病变,若长期未处理,约10%-30%可能发展为肠癌,尤其直径超过1厘米、绒毛状或管状绒毛状腺瘤风险更高。非腺瘤性息肉(如增生性、炎性息肉)多为良性,癌变风险极低,通常无需过度担忧。此外,息肉数量多、家族遗传史(如林奇综合征)或合并便血、腹痛等症状时,需警惕病情进展。定期肠镜检查是关键,发现息肉后可通过内镜下切除(如EMR、ESD)彻底治疗,术后需根据病理结果制定复查计划。
若体检发现肠息肉或出现不明原因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建议尽快就诊消化内科,通过肠镜明确息肉性质并制定治疗方案。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肠癌风险,切勿因症状轻微而忽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