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制品传播,可侵犯皮肤、肺、消化道等部位,未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属于我国乙类传染病。
炭疽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其芽孢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主要宿主为牛、羊、马等草食动物。人类感染途径主要有三种:皮肤接触感染,因接触病畜皮毛、血液或污染物品,芽孢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形成特征性的焦痂;吸入性感染,吸入含芽孢的粉尘或气溶胶,可引发严重的肺部炎症,病情进展迅速;消化道感染,吃未煮熟的病畜肉类,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并引发全身症状。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1-5天,皮肤炭疽表现为局部丘疹、水疱、溃疡及黑色焦痂,伴随局部淋巴结肿大;吸入性炭疽初期类似感冒,后期可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病死率较高;消化道炭疽则以呕吐、腹痛、便血为主要症状。
诊断需结合接触史、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查,治疗以青霉素类药物为优选,如遵医嘱使用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尽早用药可显著降低病死率。此外,炭疽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从事畜牧业、皮毛加工等高危人群需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可疑动物及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