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主要和代谢异常、局部因素、药物因素等相关,治疗措施为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手术治疗等。
一.原因
1.代谢异常
尿液中某些成分如钙、草酸、尿酸等浓度过高,超出尿液溶解能力,就会形成结晶,逐渐聚集形成结石。例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钙代谢紊乱,尿液中钙含量增加,易形成钙结石。
2.局部因素
尿路梗阻、感染和尿路中存在异物等局部因素,会促使结石形成。尿路梗阻使尿液排出不畅,尿液中的结晶容易沉积;尿路感染时,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可作为结石的核心,促进结石生长。
3.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在代谢过程中,可导致尿液成分改变,增加结石形成风险。如磺胺类药物,其代谢产物在尿液中溶解度低,易形成结晶,引发结石。
二.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对于直径小于0.6cm、表面光滑的结石,且无尿路梗阻和感染的患者,可通过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在2000ml以上,增加尿量,促进结石排出。同时,适当增加运动,如跳绳、爬楼梯等,有助于结石下移排出。
2.药物治疗
根据结石成分和患者症状,使用相应药物。如尿酸结石患者,可使用别嘌醇鞥药物降低尿酸水平;感染性结石患者,需使用左氧氟沙星等药物控制感染。但是,药物需遵医嘱进行合理的使用。
3.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通过体外产生的冲击波聚焦于结石,将其击碎成小块,随尿液排出体外。该方法无创、痛苦小,但可能需多次碎石。
4.手术治疗
对于直径大于2cm的结石,或经其他治疗方法无效、存在严重尿路梗阻和感染的患者,需采用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