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细菌性痢疾隔离种类,通常可分为消化道隔离和接触隔离等。
1.消化道隔离
消化道隔离是细菌性痢疾最主要的隔离方式,因为志贺菌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和手等经口传播。所有确诊为细菌性痢疾的患者,以及症状明显的疑似患者,都需要进行消化道隔离。
患者最好单独居住在一个房间内,如果条件不允许,应与健康人分床居住,且床间距至少保持1米以上。房间要保持通风良好,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换气。
患者的饮食要单独制作,避免与家人共用餐具。患者使用过的餐具、水杯等,需单独清洗后进行煮沸消毒,煮沸时间不少于15分钟;也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患者的粪便、呕吐物等排泄物含有大量病菌,必须严格处理。排泄物应排入专用的消毒池内,加入足量的含氯消毒剂,搅拌均匀后放置2小时以上,使其充分消毒后再排入下水道。患者每次排便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认真洗手,并用消毒纸巾擦拭肛周。
患者使用的毛巾、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要单独清洗、消毒。可采用煮沸消毒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的方式,消毒后再进行晾晒。
2.接触隔离
接触隔离主要是为了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黏膜或污染物而传播疾病,虽然细菌性痢疾以消化道传播为主,但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辅以接触隔离措施。
除了进行消化道隔离的患者外,对于有皮肤破损且排泄物污染皮肤的患者,或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及其污染物时,需要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必须穿戴好口罩、手套、隔离衣等防护用品。接触患者的皮肤、黏膜或污染物后,要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必要时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如床栏、桌椅、门把手等,要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每日至少1次。患者使用过的医疗废物,如污染的敷料、手套等,要放入专用的黄色医疗废物袋内,按规定进行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隔离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疗机构的规定进行。在面对传染病时,应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并严格遵守相关的隔离和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