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减的病因有自身免疫性损伤、甲状腺破坏性治疗、碘代谢失衡等,治疗措施有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个体化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管理等。
一、病因
1、自身免疫性损伤
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细胞被破坏,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患者体内常检测到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升高,这些抗体持续损伤甲状腺,引发永久性甲减。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伴发甲减,需通过抗体检测与甲状腺功能评估综合诊断。
2、甲状腺破坏性治疗
甲状腺手术、放射性碘治疗及颈部放疗是常见的甲状腺破坏因素。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或全切除术可能因剩余组织不足导致甲减;放射性碘治疗通过破坏甲状腺细胞治疗甲亢,但剂量不当或个体敏感易引发甲减;头颈部恶性肿瘤接受放疗时,甲状腺可能因辐射损伤而功能减退。这类甲减多在治疗后数月至数年逐渐显现,需终身监测甲状腺功能。
3、碘代谢失衡
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必需原料,但摄入量需精准平衡。长期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引发地方性甲状腺肿伴甲减;而碘过量则可能诱发或加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加速甲减进展。例如,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需严格限制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而缺碘地区居民应通过加碘盐补充。碘代谢失衡的甲减需结合尿碘检测与抗体水平调整饮食策略。
二、治疗
1、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甲减的核心治疗是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通过补充生理需求的甲状腺激素,纠正体内低水平状态。剂量需从低剂量起始,根据年龄、体重、心脏功能及甲状腺功能复查结果逐步调整,直至TSH和FT4恢复正常范围。治疗需终身持续,患者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剂量,以免引发心悸、骨质疏松或甲减复发。
2、个体化剂量调整
剂量调整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合并症及特殊生理状态。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需缓慢增量,避免诱发心绞痛或心律失常;孕妇因胎儿需求增加,TSH需控制在2.5mIU/L以下;儿童剂量需按体重计算并定期监测生长曲线。
3、药物相互作用管理
左甲状腺素与多种药物存在相互作用,需间隔服用时间。例如,钙剂、铁剂、质子泵抑制剂及豆制品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华法林、苯妥英钠等药物代谢可能因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变而加快,需监测凝血指标或血药浓度。
需要注意,若出现不明原因体重增加、情绪低落、便秘或皮肤干燥,应及时复诊复查甲状腺功能。孕妇、老年人及合并其他疾病者需增加随访频率,确保治疗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