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与痤疮病因不同,前者与皮脂腺分泌、马拉色菌感染等相关,后者由雄激素增高致皮脂腺分泌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别,前者好发皮脂腺丰富部位伴油腻鳞屑瘙痒,后者好发青少年有粉刺丘疹等;诊断治疗各异,脂溢性皮炎据表现及部位判断用抗真菌抗炎药,痤疮依病情选维A酸等药物治疗。
脂溢性皮炎不属于痤疮,二者在多方面存在差异:一、病因差异1.脂溢性皮炎:与皮脂腺分泌旺盛、马拉色菌等微生物感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遗传及神经递质异常相关,高糖高脂饮食、精神压力大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诱发或加重,不同年龄人群中青春期后皮脂腺分泌活跃者易患,女性生理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病情,儿童脂溢性皮炎常表现为头皮弥漫性油腻性鳞屑等。2.痤疮:主要由雄激素水平增高致皮脂腺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及炎症反应引起,青春期雄激素分泌旺盛是重要诱因,生活方式中高糖高脂饮食等可能影响病情,好发于青少年。
二、临床表现差异1.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如头皮可见头皮屑增多、红斑、油腻性鳞屑,严重时渗出结痂;面部受累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油腻性鳞屑或痂皮,有不同程度瘙痒,儿童脂溢性皮炎头皮及面部表现有其特点。2.痤疮:好发于青少年,常见于面部、胸背等部位,有粉刺(白头、黑头)、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表现,一般无明显瘙痒,炎症明显时可有疼痛。
三、诊断与治疗差异1.诊断:脂溢性皮炎依据临床表现及部位综合判断,马拉色菌检测可辅助;痤疮根据好发年龄、典型皮损表现诊断,必要时结合皮肤镜等检查。2.治疗:脂溢性皮炎用抗真菌药物(如头皮部位用酮康唑洗剂)、抗炎药物等;痤疮依病情轻重选维A酸类、过氧苯甲酰、抗生素等,轻度痤疮外用药物,中重度可能需口服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