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钟紊乱打乱交感神经昼夜节律致血压波动性升高增偏瘫风险,打破血脂代谢调控引发脂质代谢紊乱增卒中风险,干扰血糖调节引发胰岛素抵抗增卒中可能,基础疾病人群、老年人、女性受生物钟紊乱影响更易致偏瘫。
一、生物钟紊乱与血压波动的关联
长期晚睡晚起会打乱人体交感神经的昼夜节律。正常情况下,人体交感神经在白天处于相对兴奋状态以维持机体活动,夜间则应抑制以利于休息。而晚睡晚起时,夜间交感神经仍持续兴奋,致使血压波动性升高。高血压是引发偏瘫(包括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的关键危险因素,持续的高血压会损伤脑血管内皮,使血管弹性降低、管腔狭窄,进而增加脑血管意外发生的概率,最终可能导致偏瘫。
二、生物钟紊乱与血脂代谢异常的关系
人体生物钟参与调控血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晚睡晚起会打破这种正常调控,引发脂质代谢紊乱,常见表现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LDL-C易沉积于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当斑块破裂或血管狭窄加重时,会阻碍脑部血液供应,引发缺血性卒中;同时,甘油三酯水平可能异常升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促进血栓形成,增加卒中风险,进而可能导致偏瘫。
三、生物钟紊乱与血糖调节失衡的联系
睡眠周期被打乱会干扰胰岛素的分泌及作用,引发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水平持续升高。高血糖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硬化进程;还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进一步增加卒中发生的可能性。对于本身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基础疾病的人群,晚睡晚起会显著加重这些代谢紊乱,从而大幅提升偏瘫的发生风险;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代谢功能减退,更易受生物钟紊乱的不良影响;女性在生理期、围绝经期等激素变化期,生物钟紊乱对血管的损害作用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