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表现为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如患侧额纹消失等且部分可伴耳部疼痛等,中枢性面瘫主要是眼裂以下面肌瘫痪但额纹存在且常伴原发病表现,儿童面瘫恢复相对快需及时就医,老年人恢复慢常合并基础病,长期劳累等易致周围性面瘫,需结合病史综合评估。
一、周围性面瘫症状
1.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患侧额纹消失,无法正常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贝尔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及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部分患者可伴有耳部疼痛、外耳道疱疹等,若为亨特综合征(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累及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还会出现耳部疱疹等表现。
2.其他伴随表现:若因感染性病变(如中耳炎、莱姆病等)引发周围性面瘫,可能伴有原发病相关症状,如中耳炎患者可有耳部流脓等表现;若为特发性面神经炎,起病前可能有受凉、疲劳等诱因。
二、中枢性面瘫症状
主要表现为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如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但额纹存在,能正常皱额蹙眉。这是因为中枢性面瘫是由单侧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仅影响下部面肌,而上部面肌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故额纹等上部面肌运动正常。中枢性面瘫常伴有原发病表现,如脑血管病导致的中枢性面瘫,可能同时伴有偏瘫、言语障碍、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若为颅内肿瘤等病变引起,还可能有头痛、视力改变等相关表现。
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面瘫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老年人面瘫恢复较慢,且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在治疗面瘫的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性别方面无特异性差异;生活方式上,长期劳累、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发生周围性面瘫;病史方面,有病毒感染史、脑血管病病史等人群发生面瘫的风险及表现各有特点,需结合具体病史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