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是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引发的常见浅表真菌感染性皮肤病,致病因素有温暖潮湿环境、足部多汗、长期穿不透气鞋袜等,临床表现分水疱鳞屑型、浸渍糜烂型、角化过度型,诊断依据为临床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查,预防要保持足部清洁干燥、不共用生活用品等,治疗以抗真菌药物为主且不同人群用药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及致病因素
足癣是由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感染足部皮肤引发的常见浅表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皮肤癣菌适宜在温暖潮湿环境生长繁殖,足部多汗、长期穿不透气鞋袜、与他人共用鞋袜或洗浴用品等情况易促使其感染,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儿童若足部卫生不佳易发病,女性因足部汗腺发达且常穿高跟鞋等因素相对更易患病,有足部多汗症等基础病史者患病风险更高。
二、临床表现类型
1.水疱鳞屑型:好发于足跖、足缘,初期出现针尖大小深在水疱,疱液清亮,可融合成大疱,水疱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2.浸渍糜烂型:常见于趾间,尤以第三、四趾间多见,局部潮湿致皮肤浸渍发白,剥去表皮后露出红色糜烂面,有渗液,瘙痒剧烈,易继发细菌感染。
3.角化过度型:多见于足跟及足跖部,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疼痛。
三、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查,真菌镜检可发现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能确定致病菌种以明确诊断。
四、预防措施
需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勤换鞋袜,选择棉质透气鞋袜,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等生活用品,有足部多汗情况可使用止汗剂等减少皮肤癣菌滋生环境。
五、治疗原则
以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如外用抗真菌药膏,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殊人群中,儿童使用抗真菌药物需谨慎,孕妇用药要权衡利弊,哺乳期女性用药需考虑对婴儿影响,老年人使用抗真菌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改善足部环境以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