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由伊蚊叮咬传播引发,病程中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激活致血小板破坏增加生成减少且血管通透性增高引发紫癜,有登革热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及蚊虫叮咬经历,出现发热紫癜等表现,实验室血常规可见血小板减少等,护理需患者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密切监测指标,儿童患者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注重人文关怀。
一、登革热相关紫癜的发病机制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传播引发,病程中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激活,可影响血小板功能及血管通透性。研究显示,登革热患者体内病毒复制会诱导免疫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生成减少,同时血管内皮受损使血管通透性增高,进而引发紫癜,血小板计数下降与紫癜发生密切相关,相关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均证实了这一关联。
二、临床表现特点
1.皮肤表现:患者皮肤可见瘀点、瘀斑,好发于四肢等部位,儿童因皮肤较薄,紫癜表现相对更明显,瘀点瘀斑分布特点及形态可作为辅助判断依据。
2.伴随症状:同时伴有登革热典型症状,如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需注意与其他原因导致的紫癜相鉴别,避免误诊。
三、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有登革热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近期有蚊虫叮咬经历。
2.临床表现:出现发热、紫癜等典型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可见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检查可了解凝血状态;血清学检测登革病毒抗体等有助于明确登革病毒感染,儿童患者需注意其实验室指标参考范围与成人不同,需准确判断。
四、注意事项
1.一般护理:患者需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防紫癜加重,儿童患者要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致皮肤破损感染。
2.病情监测: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变化,根据病情采取支持治疗,如必要时补充血小板等。
3.特殊人群考量:儿童患者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不恰当用药,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及生理差异,注重人文关怀,确保护理及治疗措施符合儿童安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