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传播方式主要有粪-口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两种。粪-口传播中病毒存于患者粪便,健康人接触污染水、食物等经口腔入消化道感染,儿童等是易感人群;密切接触传播是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或其污染物品感染,经常与患者密切接触等人群感染风险高。
一、粪-口传播
1.传播过程: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粪便中。当健康人接触了被脊髓灰质炎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病毒会通过口腔进入人体消化道。例如,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水源被患者粪便污染后,人们饮用这样的水就可能感染病毒。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比如不注意洗手就拿东西吃等,更容易通过这种粪-口途径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接触被污染环境且不注重个人卫生防护的人,感染风险也会增加。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抵御能力较弱,是粪-口传播的易感人群;生活方式上,生活在卫生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经常接触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的人群,感染概率更高;有不良病史的人群,如果本身存在消化道功能异常等情况,感染后可能更容易发病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
二、密切接触传播
1.传播过程:脊髓灰质炎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例如通过接触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当健康人与脊髓灰质炎患者密切接触时,如与患者一起生活、照顾患者等,接触到患者呼出的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者接触到患者用过的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就有可能被感染。在家庭环境中,如果有一个家庭成员感染了脊髓灰质炎,其他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就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
2.影响因素:年龄上,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密切接触传播,但儿童由于更容易与患者密切接触(如在家庭、托儿所等环境中),所以相对更易感染;性别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中,经常与脊髓灰质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像医护人员在没有做好防护措施时照顾患者,或者家庭成员长期与患者共同生活等,感染风险较高;病史方面,如果本身有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在密切接触后感染的概率会增加,且感染后病情可能更难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