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的感染诱因有细菌(如β溶血性链球菌致上呼吸道感染)、病毒(如风疹、流感病毒)、寄生虫(如蛔虫、钩虫),过敏原刺激包括食物(鱼虾蟹、蛋类、牛奶等异体蛋白)、药物(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环境(花粉、尘螨、昆虫叮咬等)致免疫复合物沉积小血管壁引发炎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的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致脾脏等破坏过多,血栓性的与遗传(如ADAMTS13基因缺陷)、感染、药物、恶性肿瘤等致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致血小板消耗引发紫癜。
一、过敏性紫癜
(一)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其中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较为多见,如扁桃体炎等;病毒感染也可引发,例如风疹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后可能促使发病;寄生虫感染,像蛔虫、钩虫等感染也可能导致过敏性紫癜,这是因为病原体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
(二)过敏原刺激
食物方面,鱼虾蟹、蛋类、牛奶等食物中的异体蛋白可作为过敏原,机体接触后引发过敏反应;药物因素中,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等药物可能诱发机体免疫异常;此外,花粉、尘螨、昆虫叮咬等环境中的过敏原也可能刺激机体,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小血管壁,引起血管炎症,进而导致紫癜发生。
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主要是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所致,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这些抗体可与血小板结合,导致血小板在脾脏等部位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从而使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引发紫癜。自身免疫紊乱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同时感染等因素可能作为诱因促使免疫功能异常加剧,例如病毒感染后可能改变血小板抗原性,进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血小板。
(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部分患者存在ADAMTS13基因缺陷等遗传异常;感染是常见诱因之一,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可激活机体炎症反应;药物(如某些抗菌药物、抗癫痫药等)、恶性肿瘤等也可能引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发病机制与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血小板消耗增加等有关,进而出现紫癜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