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分为浅部与深部真菌病,浅部由皮肤癣菌等引发侵袭皮肤等经接触传播有相应皮疹表现,深部因宿主免疫低下等累及内脏有对应器官症状,诊断靠镜检培养等,治疗浅部外用抗真菌药深部系统用;过敏性皮炎是皮肤接触过敏原的炎症反应,过敏原多样,有红斑等表现,通过病史和检测诊断,首要避过敏原,局部用激素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真菌感染
1.定义与分类:真菌感染分为浅部真菌病与深部真菌病,浅部真菌病主要侵袭皮肤、毛发、指甲等,由皮肤癣菌、酵母菌等引发;深部真菌病累及内脏器官,多因宿主免疫功能低下等致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2.病因与发病机制:浅部真菌病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深部真菌病与宿主免疫抑制(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相关,此类患者易受条件致病性真菌侵袭。
3.临床表现:浅部真菌病可见红斑、丘疹、鳞屑、水疱等,如足癣表现为趾间糜烂、水疱;深部真菌病依累及器官而异,肺部真菌感染可致咳嗽、发热等。
4.诊断方法:真菌镜检可直接观察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能确定菌种,分子生物学检测可辅助诊断深部真菌病。
5.治疗原则:浅部真菌病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深部真菌病需系统使用抗真菌药,如两性霉素B,用药依菌种与病情个体化选择。
二、过敏性皮炎
1.定义与病因:过敏性皮炎是皮肤接触过敏原后的炎症反应,过敏原包括接触性(化妆品、金属等)、吸入性(花粉、尘螨等)、食入性(食物、药物等)。
2.临床表现:主要有红斑、丘疹、水疱、瘙痒等,皮疹形态多样,可局限或泛发,瘙痒程度不一。
3.诊断方法:通过详尽病史询问、过敏原检测(斑贴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明确过敏原,结合临床表现确诊。
4.治疗原则:首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局部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缓解炎症瘙痒,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全身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重症者需系统用糖皮质激素,需谨慎评估风险。
5.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用外用药选温和制剂,避免大面积长期用强效激素;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注意药物刺激性;糖尿病患者患过敏性皮炎时,需控血糖且规范治皮炎,防搔抓致皮肤破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