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深部小动脉闭塞引起缺血性微梗死坏死组织吸收形成腔隙灶好发于基底节区丘脑等部位病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临床表现症状相对较轻有纯运动性轻偏瘫等诊断靠头颅CT可见小低密度灶头颅MRI更敏感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预防要控制慢性病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严格控血糖房颤患者规范抗凝并观察出血倾向。
一、定义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深部小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微梗死,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形成腔隙灶,好发于基底节区、丘脑等部位。
二、病因
1.高血压:为最常见易患因素,长期高血压致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闭塞,引发局部脑组织缺血梗死。
2.动脉硬化: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影响脑深部小动脉血供。
3.糖尿病:可加速小动脉硬化,增加腔隙性脑梗死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常见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肢体无力)、纯感觉性卒中(一侧面部或肢体麻木)、共济失调性轻偏瘫(一侧肢体无力伴共济失调)等。
四、诊断方法
1.头颅CT:可见基底节区、丘脑等部位小低密度灶。
2.头颅MRI:对腔隙灶显示更敏感,能更早发现病变。
五、治疗原则
1.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需规范控制血压,目标值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
2.抗血小板聚集: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3.抗凝治疗:存在房颤等情况时,需遵医嘱规范抗凝,注意评估出血风险。
六、预防措施
1.控制慢性病:积极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2.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增加适量运动,保持体重合理。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需密切监测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因血压骤升骤降易加重脑供血不足风险;日常应规律体检,及时发现潜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2.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因高血糖可促进动脉硬化进展,增加腔隙性脑梗死复发可能;需定期检测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及治疗方案。
3.房颤患者:规范抗凝治疗,同时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出血倾向,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因其血栓脱落可致脑梗死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