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受损致面肌瘫痪,病因有病毒感染、受凉、自主神经功能不稳,临床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等,检查靠体格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药物和非药物干预,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如儿童慎选治疗、老年人控基础病等。
一、定义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引起的面肌瘫痪,病变部位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
二、病因
1.病毒感染:常见为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病毒侵袭面神经导致炎症水肿。
2.受凉:面部受冷风刺激,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
3.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可引发面神经水肿,影响其正常传导功能。
三、临床表现
1.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贝尔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和吹口哨时漏气等。
四、检查诊断
1.体格检查:通过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观察面部肌肉运动情况,初步判断面神经受损部位及程度。
2.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头颅CT、MRI等检查,以排除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意外等)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混淆情况。
五、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早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面神经水肿,如符合用药指征可考虑使用相关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2.非药物干预:可配合针灸、理疗等促进面神经恢复,但需在专业医生操作下进行。
六、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周围性面瘫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式,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药物,及时就医并密切观察恢复情况,因儿童自身修复能力及对治疗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
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关注基础疾病对面瘫恢复的影响,同时注意预防肺炎等并发症,因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且恢复能力可能较弱。
女性: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自身免疫状态可能有变化,需关注面瘫恢复情况,保持良好生活作息,避免因特殊时期身体状态波动影响面神经修复。
有病毒感染病史者:需重视病毒的传染性及自身免疫反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控制病毒复制,防止面神经进一步受损,同时注意隔离防护,避免将病毒传染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