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状真菌荨麻疹由球状真菌相关过敏原引发,机体接触或吸入过敏原致Ⅰ型超敏反应,免疫系统产特异性抗体,再接触时肥大细胞等释组胺等介质致皮肤等过敏;临床表现有皮肤风团红斑伴不同程度瘙痒易反复发作及部分轻呼吸道症状;诊断靠询问接触真菌环境等病史采集及皮肤点刺、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治疗包括避免接触及用抗组胺药物;特殊人群如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妊娠期女性用药需评估、老年患者注意抗组胺药副作用。
一、定义
球状真菌荨麻疹是由球状真菌相关过敏原引发的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接触或吸入球状真菌(如特定种类的霉菌孢子等)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皮肤出现过敏相关症状。
二、病因
主要因接触或吸入球状真菌孢子、菌丝等过敏原,引发Ⅰ型超敏反应,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如IgE),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皮肤等部位过敏反应。
三、临床表现
1.皮肤症状:皮肤出现风团、红斑,风团大小形态多样,可孤立或融合成片,伴有不同程度瘙痒,风团通常在数小时内消退,但易反复发作。
2.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伴随轻度呼吸道症状,如打喷嚏等,但相对皮肤症状较轻。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询问患者接触真菌相关环境的情况,如近期是否处于潮湿霉变环境、有无接触真菌培养物等。
2.实验室检查
皮肤点刺试验:将球状真菌相关抗原提取液点刺皮肤,观察皮肤反应,若出现阳性风团反应提示可能对该真菌过敏。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检测血清中针对球状真菌的特异性IgE水平,若结果升高提示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五、治疗
1.避免接触: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定期清洁可能滋生球状真菌的区域(如潮湿的地下室、墙角等),减少与球状真菌过敏原的接触。
2.药物治疗: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如氯雷他定等,通过拮抗组胺受体减轻瘙痒、风团等表现。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接触真菌滋生环境,谨慎使用抗组胺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儿童适用剂型,避免因不当用药影响健康。
2.妊娠期女性:使用药物需经医生评估,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与疾病本身对妊娠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3.老年患者:注意抗组胺药物可能带来的中枢抑制等副作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意识状态、行动能力等,如出现不适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