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的生理性因素有环境温度过高、盖被过厚及睡前食用辛辣食物、大量饮咖啡或浓茶等;病理性因素包括结核菌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淋巴瘤等肿瘤性疾病、自主神经紊乱等神经系统疾病、更年期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等其他疾病;儿童需排查包裹过严、感染、维D缺乏性佝偻病,孕妇多因激素变化代谢快致生理性盗汗伴其他异常需排查病理性,老年人警惕肿瘤、感染等病理性因素。
一、生理性因素
1.环境因素:睡眠环境温度过高(如室温>25℃)、盖被过厚等,人体通过出汗散热维持体温平衡,调整环境温度(如使用空调将室温调至20~25℃)及减少被褥后多可改善。例如夏季高温未合理降温时易出现夜间盗汗。
2.饮食因素:睡前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大量饮用咖啡或浓茶等,其中的刺激性成分刺激交感神经致汗腺分泌增加。如睡前饮浓茶后,可能引发夜间出汗。
二、病理性因素
1.感染性疾病:
结核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可致盗汗,常伴低热、乏力、咳嗽等,如肺结核患者多在夜间或凌晨出现盗汗。
其他感染:细菌、病毒等引起的发热性疾病,体温恢复过程中通过出汗散热,表现为夜间盗汗,常伴相应感染的典型症状。
2.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致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多汗包括夜间盗汗,伴心慌、手抖、消瘦、食欲亢进等。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低血糖反应可致夜间出汗;自主神经病变也可引起汗腺分泌异常,伴血糖波动、消瘦等表现。
3.肿瘤性疾病:某些肿瘤(如淋巴瘤)致机体代谢紊乱、免疫功能异常,出现盗汗,常伴消瘦、乏力、肿块等。
4.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紊乱影响汗腺调节功能致夜间盗汗,常见于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熬夜者,伴失眠、焦虑等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5.其他疾病:
更年期综合征:女性更年期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夜间盗汗,伴潮热、月经紊乱、情绪波动等。
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时夜间平卧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机体通过出汗调节,伴呼吸困难、水肿等。
三、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需排查生理性包裹过严,病理性可因感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后者伴颅骨软化、方颅等骨骼改变。
孕妇:多因体内激素变化、代谢加快致生理性盗汗,若伴其他异常需排查病理性原因。
老年人:警惕肿瘤、感染等病理性因素,因机体机能下降,疾病隐匿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