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疤痕是皮肤深度损伤后因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等形成的病理性疤痕表现为高于正常皮肤的红色隆起病变病因涉创伤深度个体体质伤口感染局部张力等早期有红色隆起斑块伴不适随病程进展颜色变淡仍高于皮肤表面主要依损伤病史和临床症状体征诊断需与瘢痕疙瘩鉴别非药物干预有压力治疗和硅胶制剂用药需注意特殊人群如儿童要避免伤口过度刺激女性孕期哺乳期治疗要评估对胎儿婴儿影响。
一、定义
增生性疤痕是皮肤受到深度损伤(如深Ⅱ度以上烧伤、深度皮肤擦伤、手术切口等)后,由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异常积聚形成的病理性疤痕,表现为高于周围正常皮肤、质地坚硬的红色隆起性病变。
二、病因
1.创伤深度:皮肤损伤深度达真皮深层及以下时,更易引发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形成增生性疤痕。2.个体体质:瘢痕体质人群(遗传因素导致)对创伤修复反应异常,胶原合成代谢失衡,易形成增生性疤痕。3.伤口感染:伤口感染会刺激炎症反应,促使成纤维细胞活跃增殖,增加增生性疤痕形成风险。4.局部张力:伤口部位处于关节等活动频繁区域,持续的机械张力会影响胶原纤维排列,诱发增生性疤痕。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损伤后数周内出现,局部呈红色隆起斑块,质地坚硬,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疼痛等不适。2.病程进展:随时间推移,颜色可逐渐变淡,但仍高于皮肤表面,外形多不规则,可超出原损伤部位范围。
四、诊断
主要依据明确的皮肤损伤病史及典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进行诊断,一般通过视诊即可初步判断,必要时结合皮肤活检等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类似病变。
五、鉴别诊断
需与瘢痕疙瘩鉴别,瘢痕疙瘩通常无明确外伤史,可超过原损伤范围呈蟹足样生长,而增生性疤痕一般局限于原损伤区域。
六、治疗相关要点
1.非药物干预:
压力治疗:适用于早期增生性疤痕,通过持续压力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改善疤痕外观。
硅胶制剂使用:硅胶膜或硅胶凝胶可保持疤痕湿润,抑制胶原过度沉积,促进疤痕软化。2.药物治疗: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等,但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不当用药影响健康。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避免伤口过度刺激,促进自然修复过程,若出现异常增生迹象应尽早咨询专业医生。
女性:孕期或哺乳期女性进行增生性疤痕相关治疗时,需充分评估治疗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遵循专业医疗建议选择安全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