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中枢性多由下丘脑-神经垂体部位病变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治疗用激素替代及治原发病;肾性因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缺陷分先天和获得性,治疗针对病因并常用噻嗪类利尿剂联合补钾,儿童患者需谨慎选药监测生长,老年患者要综合肝肾功能,妊娠期患者需权衡用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一、尿崩症的发病原因
尿崩症主要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两类。
中枢性尿崩症:多由下丘脑-神经垂体部位的病变引起,常见病因包括肿瘤(如颅咽管瘤、垂体瘤等)、创伤(颅脑外伤等)、手术损伤、感染(如结核性脑膜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因素可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减少。
肾性尿崩症:是由于肾脏对ADH的反应缺陷所致,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多与遗传因素相关,如编码ADH受体或水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获得性因素包括药物(如锂剂等)、电解质紊乱(如高钙血症等)、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等)等,使肾脏对ADH的敏感性降低。
二、尿崩症的具体治疗方法
中枢性尿崩症治疗:主要采用激素替代治疗,常用药物为去氨加压素,其能模拟ADH的作用,减少尿量。此外,对于由肿瘤等原发病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需针对原发病进行相应治疗,如肿瘤患者可能需手术、放疗或化疗等。
肾性尿崩症治疗:首先针对病因进行处理,如停用相关致肾性尿崩症的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一般可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联合补钾治疗,通过排钠利尿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从而减少尿量;同时需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中枢性尿崩症多与先天发育或肿瘤等因素相关,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合适激素替代方案,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尿量异常可能影响儿童的水电解质平衡及正常生长。肾性尿崩症儿童要注意避免滥用可能损伤肾脏的药物,定期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
老年患者:老年尿崩症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状态,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监测尿量及水电解质变化,预防因尿量过多导致的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生活中需注意规律饮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妊娠期尿崩症患者:妊娠相关的中枢性尿崩症需谨慎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采用调整液体摄入等非药物措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分娩后需评估原发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