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致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病变部位在皮质脑干束及以上主要因皮质脑干束受损致病灶对侧下面部肌肉瘫痪眼裂以上正常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颅脑外伤等临床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肌肉瘫痪诊断靠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查体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并康复治疗老年人需控基础病定期检儿童颅脑外伤致者遵儿科原则有基础病史者遵医嘱控病情专业指导康复训练。
一、定义
中枢性面瘫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病变部位通常在皮质脑干束及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
二、发病机制
主要因皮质脑干束受损,该束支配面部肌肉运动,当皮质脑干束受损时,会出现病灶对侧下面部肌肉瘫痪,而眼裂以上面部肌肉因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不受累。
三、常见病因
1.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血管病变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或出血,累及皮质脑干束引发面瘫;
2.颅内肿瘤:颅内肿瘤占位效应压迫或侵犯皮质脑干束,从而引起中枢性面瘫;
3.颅脑外伤:头部外伤导致颅内结构损伤,影响皮质脑干束功能,进而出现中枢性面瘫。
四、临床表现
病灶对侧下面部肌肉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漏气等,而眼裂以上面部肌肉(如额肌、眼轮匝肌)运动正常。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是否有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颅内肿瘤等相关病史;
2.神经系统查体:通过检查面部肌肉运动情况,区分是中枢性还是周围性面瘫;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明确颅内是否存在病变及病变部位、性质等,如脑血管疾病可发现梗死灶或出血灶,颅内肿瘤可见占位性病变等。
六、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治疗:如脑血管疾病引起者需进行相应的脑血管病治疗,颅内肿瘤导致者需根据肿瘤情况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措施,颅脑外伤者进行颅脑外伤相关治疗;
2.康复治疗:配合康复治疗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如通过面部肌肉训练等方式帮助恢复面部运动功能。
七、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多有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风险,需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儿童:若因颅脑外伤等导致中枢性面瘫,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促进恢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原发病;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已有脑血管疾病病史者,需严格遵医嘱控制病情,预防再次发作导致面瘫加重,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时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训练加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