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有多种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典型表现是面部表情肌瘫痪,还可能有耳部、味觉、听觉等伴随症状,儿童、老年人面瘫各有相关诱因,不同类型面瘫如周围性、中枢性表现有差异,且性别对表现无特异性影响,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会影响面瘫风险、表现及预后。
年龄因素影响
儿童面瘫可能与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感染)、先天发育异常等有关,表现可能与成人相似,但儿童表述能力有限,需家长密切观察其面部表情变化。新生儿面瘫可能与产伤等因素相关,要特别关注面部肌肉运动情况。老年人面瘫多与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面神经炎等有关,由于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面瘫表现可能会被基础疾病症状掩盖,需仔细鉴别。
其他伴随症状
耳部症状:如果是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面瘫,可能伴有患侧耳部疼痛、疱疹等表现。这是因为带状疱疹病毒可侵犯面神经,先引起耳部的症状,再累及面部神经导致面瘫。
味觉改变:部分面瘫病人会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这是因为面神经中支配味觉的纤维受累,味觉纤维走行与面神经并行,病变影响到该纤维时就会出现味觉异常。
听觉过敏:面瘫时,镫骨肌神经受累,可导致镫骨肌反射异常,出现听觉过敏,即对正常声音感觉过强。
性别与生活方式影响
一般来说,性别对面瘫表现本身无特异性影响,但不同生活方式可能增加面瘫风险。例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身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病毒等病原体侵袭而引发面瘫,其面瘫表现可能在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基础上出现,且恢复可能相对较慢。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发生面瘫时可能伴随基础疾病相关的一些表现,如糖尿病病人面瘫可能因神经病变等因素影响恢复进程,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来评估面瘫的表现及预后。
不同类型面瘫的表现差异
周围性面瘫:除了上述面部表情肌瘫痪等表现外,病变侧的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等减弱或消失。常见病因有面神经炎、中耳炎、乳突炎等。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起病前可能有受凉、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发病较急,症状进展迅速。
中枢性面瘫: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而上部面部肌肉(如额肌、眼轮匝肌)不受累,因为中枢性面瘫是由于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面神经核上部接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下部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常见病因是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等。例如,脑梗死病人出现中枢性面瘫时,还可能伴有对侧肢体偏瘫、言语不利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