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是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坏死软化的疾病,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子脱落、血流动力学异常,临床表现有局灶(如肢体无力麻木、言语及面部神经受累等)和全身(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危险因素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及综合判断结合血液检查,治疗包括恢复脑血流、控制基础疾病、病情稳定后开展循序渐进的康复治疗。
一、定义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的一组疾病。
二、病因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出现粥样斑块,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流受阻,最终导致脑梗塞。例如,长期高脂饮食等因素易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2.心源性栓子脱落:像心房颤动时,心房壁形成的血栓可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造成血管阻塞。
3.血流动力学异常:血压过低时,脑灌注不足,也可引发脑梗塞,常见于有体位性低血压等情况的人群。
三、临床表现
1.局灶症状:不同发病部位表现各异,若为一侧大脑半球梗死,可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患者拿东西不稳、行走困难;言语功能受累时,表现为说话不清楚、不能流利表达;面部神经受累可致口角下垂、流口水等面部歪斜症状。
2.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会有头痛、呕吐,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等。
四、危险因素
1.年龄:随年龄增长,脑梗塞发病风险升高,老年人为高发人群。
2.性别:男性发病风险略高于女性。
3.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会增加脑梗塞患病几率。
4.基础病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脑梗塞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此类病史者。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头部CT可早期发现脑梗塞病灶,头部MRI对早期脑梗塞诊断更敏感,能更清晰显示病灶情况。
2.综合判断: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进行综合诊断,同时通过血液检查,了解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指标,辅助明确病情。
六、治疗原则
1.恢复脑血流:早期可根据情况选择溶栓治疗(有时间窗要求)、血管内介入治疗等,以恢复血管再通,改善脑组织供血。
2.控制基础疾病: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进行控制,如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
3.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开展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等。康复需循序渐进,尤其要关注不同年龄、基础病史等因素对康复的影响,例如老年患者康复时要避免过度劳累,有基础疾病者需在控制好基础病前提下进行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