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是皮肤或黏膜下出血形成不褪色斑疹,常见原因有血小板异常性紫癜(免疫性及药物、感染、骨髓障碍致血小板减少)、血管性紫癜(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凝血功能障碍性紫癜(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儿童过敏性紫癜多与感染等相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成年人血管性紫癜与血管退变等有关、凝血障碍性紫癜需警惕肝脏等疾病,特殊病史有血液疾病或过敏史者紫癜风险高。
一、紫癜的定义
紫癜是指皮肤或黏膜下出血,血液淤积形成直径约3~5毫米的紫色或暗红色斑疹,按压时不褪色。
二、引起紫癜的常见原因
(一)血小板异常性紫癜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机体免疫机制异常,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常见于自身免疫紊乱人群,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儿童多与病毒感染等诱因相关。
其他原因:如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化疗药物)、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影响血小板生成,也可引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血管性紫癜
1.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由基因缺陷导致血管结构异常,使血管脆性增加,易发生出血形成紫癜,具有遗传倾向,可在家族中传递。
2.过敏性紫癜: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如细菌、病毒、食物、药物等)产生变态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
(三)凝血功能障碍性紫癜
1.血友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凝血过程受阻,易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形成紫癜,男性多见,由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
2.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合成,长期摄入不足、吸收障碍(如肝胆疾病)等可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性紫癜。
三、不同人群紫癜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一)儿童
儿童过敏性紫癜较为常见,多与感染(如链球菌感染)、食物(如鱼虾、蛋类)或药物过敏相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发病前常有发热等感染表现。
(二)成年人
成年人血管性紫癜可能与血管退变、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凝剂)等有关;凝血功能障碍性紫癜需警惕肝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导致的凝血因子异常,中老年人群因基础疾病风险增加,需关注相关健康状况。
(三)特殊病史人群
有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史者,紫癜发生风险较高,因原发病影响血小板生成、功能或凝血机制;有过敏史人群发生过敏性紫癜的概率相对增加,需避免接触已知致敏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