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宫颈炎是子宫颈间质有慢性炎细胞浸润的炎症病变,多由急性迁延或无急性病史,与病原体感染(含葡萄球菌等及性传播病原体)、宫颈损伤相关,病理类型有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宫颈息肉、宫颈肥大、宫颈纳氏囊肿,可能进展为CINⅠ、Ⅱ、Ⅲ级且对应处理不同,育龄女性需注重性卫生等检查,孕期合并者监测待产后治,有宫颈损伤史者要保护宫颈加强私处护理。
一、慢性宫颈炎的定义
慢性宫颈炎是子宫颈间质内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的炎症性病变,多由急性宫颈炎迁延而来,也可无急性宫颈炎病史,常与病原体持续感染、宫颈损伤等因素相关。
二、慢性宫颈炎的病因
1.病原体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及厌氧菌等,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亦是重要病因,病原体可通过性接触、宫腔操作等途径入侵宫颈引发感染。
2.宫颈损伤: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局部防御功能减弱,易使病原体定植感染,从而诱发慢性宫颈炎。
三、慢性宫颈炎的病理类型
1.宫颈糜烂样改变:过去认为是慢性炎症表现,现多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属生理现象,因雌激素水平变化致宫颈管柱状上皮外移至宫颈阴道部。
2.宫颈息肉: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使宫颈管局部黏膜增生,向宫颈外口突出形成息肉,呈单个或多个,色红、质软而脆,易出血。
3.宫颈肥大: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致宫颈组织充血、水肿,腺体和间质增生,宫颈呈不同程度肥大,表面光滑。
4.宫颈纳氏囊肿:宫颈转化区鳞状上皮取代柱状上皮过程中,新生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阻塞腺管口致腺体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囊肿大小不一,突出宫颈表面。
四、慢性宫颈炎的病变情况
慢性宫颈炎可能进展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CIN分为三级:
CINⅠ级:约60%可自然消退,需定期随访观察。
CINⅡ级:有进展为CINⅢ级及浸润癌的可能,需密切监测并考虑适当干预。
CINⅢ级:具有癌变潜能,可能发展为浸润癌,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五、不同人群相关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为慢性宫颈炎高发人群,需注重性生活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HPV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异常。
孕期女性:若合并慢性宫颈炎,需密切监测宫颈情况,避免炎症加重影响妊娠过程,孕期发生宫颈炎一般以局部观察为主,待分娩后再行规范治疗。
有宫颈损伤史人群:如曾有分娩、流产或宫颈手术史者,更易患慢性宫颈炎,需注意保护宫颈,减少再次损伤因素,日常加强私处清洁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