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紫癜伴便血多与过敏性紫癜相关,发病因机体对致敏原产生变态反应致免疫复合物沉积小血管壁引发血管炎,常见致敏原包括细菌、病毒、食物、药物等,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易发病;临床表现有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臀部对称分布、半数患儿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呕吐便血等;诊断需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治疗要脱离致敏原,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护理要观察病情、饮食清淡易消化、皮肤清洁;儿童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发病卧床休息、出现异常及时就医且遵医嘱用药。
一、儿童紫癜伴便血的病因分析
儿童紫癜伴便血多与过敏性紫癜相关,其发病机制是机体对某些致敏原产生变态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壁,引起血管炎。常见致敏原包括细菌(如β溶血性链球菌)、病毒(如风疹病毒、流感病毒)、食物(如鱼虾、蛋类)、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花粉、尘螨等。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易受上述因素影响而发病。
二、临床表现特点
1.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初为紫红色斑丘疹,压之不褪色,随后可融合成片状。
2.消化道症状:约半数患儿出现消化道症状,表现为腹痛,多为脐周或下腹部隐痛,可伴呕吐,部分患儿出现便血,粪便可为暗红色便、柏油样便或鲜血便,严重时可并发肠套叠、肠穿孔等。
三、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询问患儿近期感染史、食物药物接触史及过敏史。
2.体格检查:观察皮肤紫癜特征,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凝血功能一般正常,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必要时行腹部超声检查排查肠套叠等并发症。
四、治疗原则
1.脱离致敏原:及时停用可疑药物、食物,避免接触过敏原。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减轻血管炎症,改善腹痛、便血症状;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可缓解过敏症状。
五、护理要点
1.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皮肤紫癜变化及消化道症状,如腹痛程度、便血颜色及量等。
2.饮食护理: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有消化道症状时暂禁食,待症状缓解后逐渐恢复流质、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易致敏食物。
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感染。
六、特殊人群(儿童)温馨提示
儿童免疫系统脆弱,应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发病期间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家长应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若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加剧或便血增多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同时,用药时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尤其注意低龄儿童用药安全,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