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导性晕厥中血管迷走性晕厥最常见,多因情绪紧张等触发致血管扩张心率减慢回心血量心输出量降低脑供血不足,青少年多见;心源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或过速)和心脏结构异常(瓣膜病等)致心脏泵血功能障碍或心输出量减少,有基础心脏病史人群风险高;血管源性晕厥含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或用药者突然改变体位致脑灌注不足)和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狭窄致脑部供血减少),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多见与情绪波动等相关,老年人心源性和体位性低血压晕厥风险高需注意,女性经期因激素变化易增血管迷走性晕厥几率,有基础病史者需控基础病遵医嘱降低晕厥风险。
一、神经介导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类型,多因情绪紧张、疼痛、长时间站立、闷热环境等触发,机体通过神经反射导致血管扩张和心率减慢,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进而脑供血不足引发晕厥。例如,当人经历强烈情绪刺激时,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若无法及时代偿则出现晕厥,青少年及年轻人群中较为常见。
二、心源性晕厥
1.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缓(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心动过速(如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脏节律异常导致心脏泵血功能突然障碍,使脑部血供中断引发晕厥。有基础心脏病史的人群,如冠心病、心肌病患者,心源性晕厥风险较高。
2.心脏结构异常:如瓣膜病(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肌病等,心脏结构病变影响正常血流动力学,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脑缺血性晕厥,老年人中此类原因导致的晕厥较常见。
三、血管源性晕厥
1.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老年人或使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抗抑郁药)者,突然改变体位(如从卧位站起)时,血压调节机制不能及时起效,导致脑灌注不足而发生晕厥。
2.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狭窄等,血管狭窄影响血流通过,使心脏向脑部供血减少,从而引发晕厥,此类情况相对较少见,但具有潜在严重风险。
特殊人群相关情况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较为多见,多与情绪波动、疼痛等因素相关,需避免让儿童处于易引发情绪强烈波动的环境,家长应关注儿童在特殊情况下的身体反应。
老年人:心源性晕厥和体位性低血压导致的晕厥风险升高,老年人应避免快速改变体位,定期体检监测心脏功能和血压情况,有基础疾病者需严格遵循医嘱治疗。
女性: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变化影响血管调节,增加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几率,女性在特殊时期应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等可能诱发晕厥的行为。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诊,以降低心源性或血管源性晕厥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