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由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病毒引起分Ⅰ、Ⅱ、Ⅲ型人群普遍易感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细胞,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也可飞沫传播,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型(占比高无明显症状)、顿挫型(有非特异性症状可自愈)、无瘫痪型(由顿挫型发展有相关症状可恢复)、瘫痪型(分脊髓型等多种类型),预防靠疫苗接种(含IPV和OPV及免疫程序)和隔离防护,特殊人群中儿童需按程序接种并观察反应,孕妇要注意防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需避免接触传染源并依评估采取措施。
一、定义与病原体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分为Ⅰ、Ⅱ、Ⅲ型,人群普遍易感,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等,易感者接触后经口感染;此外,在病毒血症期,也可通过飞沫传播,但此方式不是主要传播途径。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占感染者的90%~95%,无任何症状,仅能通过粪便中分离出病毒或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抗体。
2.顿挫型:约占4%~8%,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非特异性症状,一般1~3天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
3.无瘫痪型:由顿挫型发展而来,出现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检查可见细胞数和蛋白轻度升高,经适当治疗后可完全恢复。
4.瘫痪型:病情进展至出现骨骼肌瘫痪,根据瘫痪部位分为脊髓型(最常见,表现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多见于下肢)、延髓型(可累及呼吸、循环等中枢,危及生命)、脑型(少见,出现惊厥、昏迷等)、混合型(以上几型同时存在)。
四、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关键措施,包括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和注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我国目前采用2月龄开始接种IPV,3、4月龄和4岁时再接种OPV的免疫程序,通过疫苗接种可有效降低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
2.隔离与防护:对患者应自发病日起隔离40天,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0天,注意对患者排泄物、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病毒传播。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是脊髓灰质炎的高发人群,需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完成疫苗接种,接种后需观察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孕妇:孕妇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孕期应注意防护,避免接触脊髓灰质炎患者,若有感染风险需及时咨询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此类人群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发病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严重,应避免接触传染源,必要时可在医生评估下接种疫苗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