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典型表现,病因包括经血逆流、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症状有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痛经、不孕、盆腔疼痛等,诊断常用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治疗分药物调节激素水平缓解症状和手术切除病灶,育龄女性、有家族史女性、准备妊娠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典型表现,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在卵巢内,反复周期性出血后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因囊内液体呈暗褐色、似巧克力样而得名。
二、病因
1.经血逆流:经期时,部分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至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并逐渐生长,是主要发病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约10%-15%的女性存在经血逆流现象,但并非所有人都会发病,提示还与其他因素相关。
2.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遗传易感性在其发病中起一定作用,若一级亲属中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个体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3.免疫因素: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无法有效清除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导致其在卵巢等部位定植生长,引发巧克力囊肿。
三、症状表现
1.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即疼痛程度随病程延长逐渐加剧,常于月经来潮时出现,可持续整个经期。
2.不孕:约30%-50%的巧克力囊肿患者伴有不孕,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如炎症因子增多、免疫调节失衡)、卵巢功能异常(如排卵障碍、黄体功能不足)等有关。
3.盆腔疼痛:非经期也可能出现盆腔深部疼痛,尤其在性交时可能有疼痛不适,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月经紊乱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为常用初步诊断手段,可发现卵巢部位的囊性肿物,囊壁较厚且粗糙,囊内可见细密点状回声,通过超声表现能初步提示巧克力囊肿可能。
2.磁共振成像(MRI):对巧克力囊肿诊断特异性较高,能更清晰显示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可使用孕激素、避孕药等调节激素水平,抑制异位内膜生长,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但药物治疗多为缓解症状,难以彻底根治。
2.手术治疗:对于囊肿较大、症状明显或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囊肿,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等,能直接去除病灶,但术后存在复发可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若出现进行性加重痛经、不孕等表现,需及时就医排查,尽早明确是否为巧克力囊肿,以便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有家族史女性:应密切关注自身盆腔情况,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如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并处理。
准备妊娠者:需评估囊肿对生育的影响,必要时在医生建议下尽早干预,如符合手术指征可考虑手术治疗后再尝试妊娠,以提高受孕几率并降低妊娠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