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治疗包含急性期符合条件4.5小时内可溶栓、24小时后无出血风险用抗血小板药、用依达拉奉等神经保护,大血管闭塞6-24小时可机械取栓;康复期病情稳定即开展肢体、语言、认知康复训练;需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老年人用溶栓抗血小板需慎评出血风险、康复循序渐进,儿童罕见脑血栓遵儿科原则个体化治疗,有出血倾向者选治疗要权衡出血缺血风险。
一、急性期治疗
1.溶栓治疗:发病4.5小时内符合适应症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溶栓药物,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但需严格评估禁忌症,如近期颅内出血、严重高血压等情况需避免。
2.抗血小板聚集: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一般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若无出血风险可使用。
3.神经保护治疗:依达拉奉等药物可清除自由基,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可在急性期使用。
4.血管内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发病6-24小时内符合条件者可考虑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手段,通过机械方式取出血栓恢复血管再通。
二、康复期治疗
1.肢体功能康复:发病后病情稳定时即应开始肢体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等,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根据患者瘫痪程度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如针对上肢可进行抓握训练,下肢可进行站立、行走训练等,需长期坚持以改善运动功能。
2.语言康复:若患者存在语言障碍,可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口语表达训练、阅读理解训练等,通过专业的语言治疗师指导,逐步恢复语言功能。
3.认知功能康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认知障碍,可通过认知训练游戏、记忆训练等方式改善认知功能,如让患者进行数字记忆、物品分类等训练。
三、基础疾病管理
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左右,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糖尿病患者需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控制血糖,使血糖维持在目标范围内,以减少脑血管病复发风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在使用溶栓、抗血小板等药物时需更谨慎评估出血风险,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2.儿童:儿童脑血栓相对罕见,若发生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严格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药物使用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及药物代谢差异,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3.有出血倾向人群:如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在选择溶栓、抗血小板等治疗时需权衡出血与缺血风险,可能需调整治疗方案,加强出血监测。